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鲜明体现在了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民主党派重点提案中。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相关提案在民主党派重点提案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些提案聚焦于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时下热点。
面对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问题和短板,民主党派开展广泛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农村教育关乎乡村振兴
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当前,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主要短板在农村。
农工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提案》指出,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整体状况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完善政策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关注留守未成年儿童教育。
教育数字化对于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村教育数字化同样存在短板。
民进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指出,当前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差异大,乡村教师数字化应用意识和能力整体不足,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错配,乡村教育数字化成功实践的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比如,2020年,一项面向全国18万教师的调查发现,东、中、西部教师对于在线教育的态度、信息化能力、作业布置方式、在线教学时长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进中央建议,加快薄弱地区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建设更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及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配置现状,合理预测适龄受教育人口数量变动趋势,做好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动态配置。搭建性能良好、传输稳定的乡村教育城域网,针对性开发、输送符合每个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从现实来看,2021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7294所,同口径比上年减少179所,涉农中职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
民建中央在《关于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针对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案建议制定涉农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提高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优化乡村产业业态和创业环境,切实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等。
民进中央《关于加强涉农中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建议,加强对涉农中职教育发展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兼顾就业技能需要和学历提升需求,将涉农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为“服务多元主体职业发展”,满足适龄学生、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等多元主体职业发展需要。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大大提升,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但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发展仍存在“较少以企业为申报主体”以及“高校科研较少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短板。
致公党中央《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提案》建议,切实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财政支持的技术创新项目原则上由企业作为申报主体。
致公党中央还建议,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评价体系,提高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评价权重,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由企业申报、管理的重点实验室,重视社会服务与技术转化等。
“几十年前,普通本科文凭有一定‘含金量’,因此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现在这种观念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社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办、国办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2022年12月27日发布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一步要持续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同时支持地方进一步创新。比如,支持高水平大学联合重点行业企业招收在生产一线有一定工作经历、特别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以校企合作项目制方式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围绕新形势下我国国际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致公党中央从统筹各类人才规划、实行分类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民进中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建议,创新体制机制。根据学生就业和技能提升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可选修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便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学生可选修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
我国有1800万专任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进中央提案建议,优化乡村教师数字化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根据教师需求和学校现状,选择适切、实用的实践操作类主题进行培训,并能够结合学科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实操指导,让教师都能够学到实用的技能,以应对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等技术应用课堂的挑战。
为减轻教师负担,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可是很多教师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压力。
比如,《意见》规定“合理安排城市创优评先任务”,但是旅游宣传推介、法治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各种活动集中连续进校园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些都需要教师全程配合参与。
民进中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禁止进校园活动的范围,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
民进中央还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目前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且还在以50%甚至更高幅度增长,累计学习和使用人数近2亿。但目前,国际中文教学人才严重匮乏。
农工党中央《关于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人才严重匮乏问题的提案》建议: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运行状况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优化官方派遣机制,着力发挥海外本土中文教师作用,加大国际中文线上教育。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
除了直接就业,近年来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出国留学难度增加,海外留学归国就业的学生也将超过100万,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极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民进中央《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提案》建议,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国聘行动等就业渠道与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在社保方面给予减免、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同时适度增加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增加就业容量。
民进中央还建议,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对当前部分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在要求应届毕业生须为当年毕业的做法予以纠正。
新增就业岗位还有空间。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认为,国有企业在吸纳新增就业方面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2021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吸纳就业人口却只有5600万人左右,仅占全部非农业部门就业人口的12%。
“如果将国有企业单位资产吸纳就业的比例提高到0.3人/百万元,相当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就可以新增吸纳就业3600万人。”欧阳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年6月,致公党中央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展线上调研及专题座谈会。提出应充分利用经济恢复的时机,加速由经济恢复到就业增长的传导,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主体期望,通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就业、稳就业。
致公党中央《关于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提案》建议,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就业导向,夯实就业之基。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之源。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