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线举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必须心怀“国之大者”,面向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一,要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武世兴表示,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在“分类推进”上做深做专,“资源共享”上做优做广,“教师能力”上做精做强,“协同机制”上做通做实,重点要从破解“两张皮”、解决“硬融入”上下功夫。同时,要用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这些示范项目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提升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
第二,要全面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夯实人才培养体系的根基。武世兴介绍,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和迫切的问题。要打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基,在课程、教材、教师、实践条件等基础要素上下功夫,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基础学科一流核心课程,开发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学科一流核心教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顶尖学者参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发挥高层次人才“蓄水池”的育人实效;要在协同育人上实现新突破,系统推进融合贯通式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各类实验室深度合作,汇聚大批高水平科研人员投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要在培养机制上大胆创新,探索超常规选拔机制,选拔出对基础学科有志向、有志愿、有志趣的优秀学生。
第三,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武世兴介绍,“四新”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不仅在各自学科专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推进了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组织模式、内容方式、教学实践创新,带动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改革。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理论创新,适应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要求,促进办学主体、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组织方式创新,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建设一批新型二级学院或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特定领域人才。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把“四新”教学改革成果实实在在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金课”;要继续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积极推动高校与产业跨界融合和破界创新,创造更多更充分的教学实践资源。
第四,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人才培养新的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武世兴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把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以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切入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持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交流互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在大赛的带动下,教育部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进产业变革紧密结合,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融合,通过育人理念、培养机制、教学改革创新,让“我敢闯、我会创”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素质教育,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武世兴表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只有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我们才能把握战略主动,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关信息: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深化高校就业育人 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12月20日,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线举办。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深化高校就业育人,就是要更好地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
吴爱华表示,高校就业工作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会学生求职的技能和程序性的方法。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充分利用“互联网 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各类资源,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就业教育引导的合力,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活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把毕业生就业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者更新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要建立人才供需对接的机制”。吴爱华介绍,两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
第一,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立项名单,共有1271所高校累计立项6381项。目前,第二批23828个项目已经公布,高校正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目的要更好的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的联动。
第二,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二是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了解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工作状况、发展情况及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第三,升级上线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岗位筛选、网上签约等求职全周期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全周期服务。同时依托平台举办了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的专场招聘会。
第四,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为健全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机制,推进产学合作供需对接,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在2021年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政策咨询、岗位拓展、就业指导和评估监督等工作。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设立农林、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19个分行业就指委,更好地支撑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第五,建立行业协会与分行业就指委的对接机制。今年教育部与民政部共同启动“社会组织 就指委”合作机制,通过推动社会组织开发就业资源、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等,搭建就业对接平台,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推动实施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今年5月,教育部与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启动会,两部门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调查研究等系列活动,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
吴爱华表示,高校要把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深化就业育人,推动人才的供需对接。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成长。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以高水平科技创新 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20日,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线举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演讲中表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雷朝滋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大变化,赋予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是人才培养更高层次的“精加工”工序,要通过科研训练解决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吃没吃过猪肉、见没见过猪跑”的问题,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创新需求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创新需求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科研训练解决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锻造世界一流教师队伍,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决定一所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是学术水平,一所大学只有先成为创新的高地,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当我们拥有一批这样的高水平大学,就能够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一个是看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质量,一个是看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雷朝滋表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最佳实践载体,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更高层次、更大贡献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源于新发现新突破,高校要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通过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成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起点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源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区域发展,大学是一个区域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要发挥高校在支撑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要通过创新引领,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支撑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创新高地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守护国家安全是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高校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作为关键举措,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工作思路上重点围绕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和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上下功夫;在组织机制上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在项目组织上从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在平台建设思路上从“自由生长”向“按需培育”转变,在团队建设路径上从“戴帽子”向“压担子”转变,在科研组织模式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着力破解有组织科研“三个难题”,即着力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破解着力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破解,着力破解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雷朝滋表示,科技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推动现代大学进步的最强动力、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变量。踏上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使命新任务,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挥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