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在线举行-手机版亚博

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在线举行-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高教会议简讯
热门排行

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在线举行


2023-01-07 阅读次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 实习记者陈雅静)去年12月1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新征程上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峰论坛”在线举行。论坛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尚永丰致辞。尚永丰表示,目前交叉学科已然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了“区域国别学”,标志着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学科化转变。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外国文化、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密不可分。

  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主持。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表示,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是区域国别学的本质性特征。学科化后的区域国别学应当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对接国家现实需求的学科,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人才培养实践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基于中国立场的区域国别学的目标定位、学科建设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和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组织,为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化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强调,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研究要重视包括语言能力和田野能力在内的扎实基本功。外语学习和国别区域知识密不可分,外语教育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最早学科之一自诞生起就与国别区域学科知识传授融合演进,历史悠久。区域国别要求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讨论区域国别学的目的在于更好推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建设,通过“经世策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他建议慎提区域国别学乃“大国之学”的说法,不走欧美区域国别研究历史上“殖民之学”“帝国之学”和“对敌之学”的老路。他还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分享了在国别区域学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宝贵经验,并据此探讨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化给外语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分析了具备专门知识和交叉知识的外语人才对于区域国别学建设的重要性,有必要充分发挥语言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并着重强调了构建中国自身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授陈杰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表示,大国的兴衰与外语能力的强弱往往处在同步状态,强调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出,美国的“区域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地缘政治、美国历史、中美关系等之间密切关联。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方也需要了解外国的“区域研究”,这也增加了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的可能性。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评估了国内区域国别的现状,总结了国内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两种路径,即人文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表达了对区域国别学的嫁接初衷与共识缺失等方面的忧思,强调了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国别学学科核心概念和共同知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他看来,区域国别研究是多轮交流碰撞造就的亚学科,必将在各个人文领域研究中互相包容鉴别,形成研究的交叉路径,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表示,为了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必要在区域国别学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成果。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构问题,需要从大格局、大视野来看待国家设立该学科的人物,既要将区域国别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百年目标”以及中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也要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结合起来。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主任陈靓主持。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启龙强调外语学科是区域国别学的先导,为区域国别学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也将促使外语学科的转型。转型的需求要求人才不能够只会外语,还需要学习专业,积极与社会对接。只有坚定不移地守正创新,批判性地洋为中用,方能取得成功。

  中国前驻韩国大使邱国洪从资深外交官的经验出发,基于东北亚三国与中国、美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数据,阐明了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东北亚格局在中国外交大局和世界和平中的关键地位。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院长施旭从文化话语角度切入,结合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历史传统、政治立场和外交理念等,分析了2014年以来三个国家安全观的构建路径及其成因以及不同的安全观对于国际关系、全球化的影响。

  加强多学科多领域融合 

  下午开始的第四场主旨报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分别从外语学科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文学视角、问题意识、人文知识体系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外语学科需要发挥外语的优势,从人文学视角,基于对象国第一手原文资料展开对象国的语言人类学、历史、文化、民族性、国民性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关于区域和国别的知识体系从对象国基础性的人文知识体系着手,发掘深层次的问题,提炼出重大研究课题,为区域国别学人文视角的学术体系建设,奠定学术基础。外语学科国别区域研究人文学视角的开展,可补充和完善中国国别区域学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文键以对德语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例分析,区域国别研究不仅需要培养人才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德语运用、赏析和思辨等能力。他还强调区域国别研究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区域国别研究应当发展以语言为底色、问题为主色、交叉为特色、团队是亮色、家国是本色、桥梁是角色的实践路径。

  上海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对“学科建设”进行了定义,详细解释了学科建设中学术积淀、学理、学者、学生、学术出版物、学刊、学位点、学会、学风和学术评价体系十大要素。他还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果发表难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五场主旨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主持。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从知识的学科化原理出发,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学科的创立到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他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更需要知识的融通,举例说明了网状和宝塔形知识结构对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都具有借鉴作用,不同的知识分类结构的模型能够促使研究者快速掌握知识能力,也拓展了学者的知识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分享了上外的特色培养途径。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应确立“多语种”和时间、空间、人(分别以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为基础)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达到人才培养的“跨”“通”“融”。通过课程、智库和田野三条路径培养人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表示,区域国别学是推动中外区域国别合作的学问,区域国别学应该服务本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企业与民众以及所在高校的发展需求。他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非发展合作的经验。

  第六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欣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分析了我国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新方向,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介绍了川外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积淀与当前特色。在他看来,区域国别研究要聚焦全球治理观,构建引领性话语,积极有效开展对外话语生产、转换、传播,强化内容体系性建设,完善丰富传播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积极参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造出体现中国价值、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话语,尽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利内外环境。

  信息工程大学外语学科专家组组长钟智翔区分了作为高等教育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与作为知识分类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之间的差异,提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一系列符合学科内涵要求的问题,始终践行跨类别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作用:生产知识、培养人才、服务需求;强调要大力倡导基于本土语言和其他外语的实地田野调查以及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区域国别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罗林分享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的一封回信,指出区域国别学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付出很多,需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表示,田野调查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以丰富的实证材料,介绍了田野调查的服务国别区域研究的多种开展方式,现代化的田野调查具有质量高、效率高、多模态化和交互性等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别化研究中。

  论坛闭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潘春雷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殷企平致闭幕词。殷企平简要总结了各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化研究虽然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但中国目前的区域国别化研究领域依旧充满挑战,更需要各位学者的深入探讨,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推动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