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热门排行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


2022-01-27 阅读次数: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教育本质出发,将政策、国际发展和“双一流”有机统一,形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在以人为本、质量为重、制度为新的价值取向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将以人才培养为前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为定位,以结构优化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勾勒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出台和颁布多项法律、法规、条文,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其作为国家改革与发展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不同的时代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明确的方向,赋予的新使命。鉴于此,有必要厘清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秉承着其特殊的价值原则,给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教育本质为发展理念、以政策引领为顶层设计、以国际发展为战略背景和以“双一流”为推动助力,此四个维度建构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框架。

(一)以教育本质为发展理念

要明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需要厘清“内涵”“内涵式”“内涵式发展”这些最基础的概念,寻求能够反映其本质的理念。内涵(connotation)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反映在概念里的内容,如要素、结构、价值、特征、类别等都属于内涵范畴。而外延(denotation)是一个逻辑学名称,它是事物向外部的延伸,是概念所表达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前者强调“质”的规定性,后者强调“量”的规定性。从概念关系来看,“内涵”与“外延”既是相对的概念,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以“内涵”为主,以“外延”为辅。“内涵式”中,《逸周书·谥法解》中有“式,法也”,有“规则”之意。“内涵式”可以解释为以内涵为准则。“外延式”则是以外部延伸为准则。“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一种状态,如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等变化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内涵式发展”可以理解为以提升质量为准则的一种发展变化过程,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强调以事物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为动力,提高其质量,推动其发展。在发展形态上表现为事物内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资源配置的均衡等。外延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事物外部的发展和扩张,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通过人、财、物的投入来推动其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石中英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注重高等教育内在本质,其发展目标应体现或实现教育本质的特征。而数量或规模等外部需求的增长则是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目标。眭依凡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其本质属性,将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率作为发展目标,力求在数量、规模、结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张德祥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主,结构、公平和制度等各要素协调统一发展的模式;内涵式的标准应将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在质量上是否有所提高作为判断依据。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应以符合和反映高等教育本质特征为根本。最早能够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文献应追溯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强调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服务于社会为宗旨,将高等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伦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在西方,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对真理的追求。纽曼在阐述大学理念时,这样认为:大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它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并不是增扩知识,因此具有理智性而非道德性。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即“研究高深的学问”,这也是其区别于初等、中等教育的依据,是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所谓的“高深的学问”应忠于真理,在忠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理论简洁、逻辑严谨、概念清晰。尽管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但对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质却存在较高的共识,即学术与教育相统一,将高深学问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对接。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其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践路径。

(二)以政策推动为顶层设计

党和政府将内涵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政策,无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助力,这也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自1977年党的“十一大”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高教育质量”开始,四十多年中,党和政府不断出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推动”变为“实现”,可以看出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更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诉求。1977-2006年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总体是以加快和加强发展为主,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人才,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随后,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卓越学科、教学、人才、服务和文化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引发和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旨在能够科学、全面部署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落实。这些政策文件一脉相承,层层推进,不但具有政策历史发展的逻辑性,还具有符合社会需求、深度发展的合理性。

(三)以国际发展为战略背景

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手段。纵观国际一流大学,均具有高度的国际化,它是一流大学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一流大学这一办学目标的基本手段。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始终将国际化作为发展策略,1987年第25任校长博克在毕业典礼上,描绘出未来哈佛大学的国际化愿景:在21世纪,哈佛大学会在全球20个国家建立分校,国际留学生要达到1/3,国际发展机构所运行的项目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此后,哈佛大学始终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建设过程离不开国际借鉴。要扩大对外开放,就需要敞开内涵式发展的大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请进来”“走出去”,开阔国际视野,吸引全球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专家和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国外进修、留学等方式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要与全球顶尖大学合作,借鉴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大学领域的综合性改革,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

(四)以“双一流”为推动助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托中国特色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使命。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制定了“双一流”实施办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定位准确、聚焦根本、夯实基础、精准实施。国家“双一流”的实现需要长期坚持并实施学科驱动战略,高校明确办学特色,“实现特色为主的差别化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建设方向,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达到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第二,注重学科创新,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第三,重视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水平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因此,“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领性工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从逻辑上讲,“双一流”作为党中央的教育战略目标已经进入建设时期,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更应该以“双一流”建设为发展契机,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步伐,促使双重战略任务的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具体观点、看法和见解,它要回答的是高等教育的应然样态,表达人们对高等教育目的、意义的追问和理想选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既应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统一,又应有符合其发展的特定价值取向,因此它具有多重性,是在各种关系中产生和呈现的。而这些价值取向也并非等量齐观,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同的年代、国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不同的群体都会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本价值: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的“以人为本”对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人”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传播者和创造者,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固然需要资金和物质条件,但最重要的依然是“人”,广延名师,吸纳一流的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正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说:“‘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现实中去发现人和实现人的价值。”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一脉相承,本质上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同时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价值: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一直被认为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议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日渐完备,更有一批高校能够“率先突破”,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先锋地。但是,距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锋和高峰还不够突出、占比份额较小。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就是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需要切实提升全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渴望,提升高等教育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得以首次提出,自此国家相继出台多部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国家提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从发展的侧重点来看,这意味着单纯追求扩大规模和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过去,在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遵循内部诸要素的内在驱动性,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注重质量和品质的发展模式。向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等方面的发展。概括言之,“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发展方式”。

(三)服务价值:制度创新

制度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作用,制度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着保障性作用,更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机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指明了高等教育应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方针。坚持服务性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治校上,还丰富了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理论之维和哲学意蕴。

制度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维度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在政府政策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体制、机构和运行机制;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各组织和系统之间的运行机制。实现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有机结合既需要保障国家教育改革建设的统一步调,又需要促进高校内部的积极性和生命力。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钟秉林提出:“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是关键,在管理方式上高校应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动寻求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激发学术活力。”因此,政府需要创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应做好内部建设和外部调适,在坚持科学的、适宜的、先进的制度体制基础上,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情况和需要,大胆尝试体制创新,真正发挥制度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领导力优势、决策力优势和执行力优势,以服务理念为价值取向的体制改革才更加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

明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生成逻辑后,在其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可以更加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以人才培养为前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为定位,以结构优化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

(一)前提:人才培养

人才是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更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人才建设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以人才培养为重要前提和基础,人才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始终追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制定人才政策。中国已有的“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为各个行业培养了诸多人才,由此可见,人才政策对人才建设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新时期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建立人才政策特区,从源头上支持人才建设。其次,打造国家和区域战略平台。平台一直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动力,中国应加强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的建设,通过高端平台和科研项目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实现优秀人才的汇聚。再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归还自主权。高校应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制度环境和科学研究氛围,优秀人才具备自主、自发的科研权力,促进科团队人才合力的发挥。最后,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公正的奖惩评价体系,让“考核评价”这根“指挥棒”发挥效能,激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高校应建立国家需求和实际贡献的双重导向评价奖励机制,尤其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的考核评价,划分不同层次的考核奖励办法,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予以奖励。

(二)核心:质量提升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已经取得诸多有益成效,但是提升教育质量仍然是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亘古不变的议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有差别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学科质量为例,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应该围绕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国家战略学科等制定不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让不同的高校和学科实现真正内涵式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次,树立全面质量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不仅要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再次,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尤其是注重过程性质量(研究氛围、学术水平、教育教学)和产出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打破传统的以规模、层次和行政级别来衡量质量的质量观,培育高校注重人才素养、发展潜力、管理能力及社会贡献的质量文化,通过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再者,聚焦卓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点,切实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最后,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三)定位:优势特色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是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倡导高校各展所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等教育结构同质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最直观和最突出的问题,伯顿·克拉克认为:“院校的希望不仅在于彼此的共同点,更在于相互之间的差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特色既是优势又是活力,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学科特色的冶铸,是内涵式发展的保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力图使发展规划更加鲜明、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注重沉淀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已有优势。具体发展需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定位,厘清未来发展思路。高校应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自身发展情况厘清发展思路,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明确国家发展导向基础上,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和创新体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布局。其次,加强优势特色,打造高校的品牌特色。高校应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铸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准确、科学、合理地打好内涵式发展的“特色牌”。最后,在分类体系和标准的设计理念上明确指引性和多元化。在指引性上,注重分类的方法要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因此,标准的制定应该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不是随意性。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该牢牢把握内涵式发展时机,突破传统束缚与壁垒,以部分高校和部分高校的学科为试金石,逐步实现辐射范围的扩大。

(四)支撑:结构优化

结构作为高等教育的支撑要素,其发生改变往往直接导致性质上的差异。已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直接关系着是否能够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相适应。因此,结构对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和价值。首先,明确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和发展需求,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支撑,分层递进式调整和完善不同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的布局结构,积极支持和促进“双一流”高校和高校学科发展。其次,优化区域结构,促进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地区差距,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中部和西部高校的教学质量,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倾斜招生计划等。再次,优化学科结构,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交叉融合和协调创新”。当前,提升学科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此,既要凸显高校的学科特色,还需要重视顶层设计,积极打造高端一流的学科,以科研促学科、用学科推动科研,使得高校学科良性发展。最后,优化师资结构。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举措促进师资结构优化,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研究素养以及应用能力。最后,优化生源结构。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和优质化的生源结构特征,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阻隔,在日趋严重的国际生源竞争中,能够持续、稳定地吸纳国际优质生源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五)突破:制度改革

制度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有助于促进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在理论研究界已是连篇累牍,在实践层面也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要求操作落实。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产出的成效也不显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转变政府职能,高校应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促进高校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第二,理顺政府及其他各部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职能分工,尤其对地方政府应赋予高等教育管理权。第三,转变行政干预方式,由政府干预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为信息服务、督导评测等方式,还可以加入“第三方”组织机构对高校的管理评估,政府由“干预式”转变为“支持式”,由“控制者”转变变成“领航者”。第四,尝试分类管理体系设计,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相适宜的符合大学组织属性和运行规律的高校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机制、权力分配以及人事管理等相关组织问题。第五,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即奖励和约束机制,动力机制的建立需要国家采取相关举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二者引导高校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培养模式、修缮管理方式,最终推动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需要始终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战略目标,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遵循和融合时代发展的实际诉求和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强化内涵建设的实质,以“打造一流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为宗旨。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距离高等教育强国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国应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在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话语权,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 樊丽娜 柳海民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