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育强国的教育学科建设-手机版亚博

面向教育强国的教育学科建设-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热门排行

面向教育强国的教育学科建设


2022-02-08 阅读次数:

 史秋衡 季玟希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学科面向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教育学科是师范教育的核心,教育学科乃至大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母机。我国教育学科建设遵循“强”逻辑,重点可总结为:寰、创、道、精、兴,其中“寰”为掌握全球教育学科发展大趋势,实现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创”为了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机遇,带动创新发展;“道”为明晰教育学科建设重要理念,进行科学发展;“精”为打造一流教育学科,引领卓越发展;“兴”为补足西部教育学科发展短板,综合振兴发展。

一、放眼乾坤:全球教育学科发展之趋势

掌握全球趋势为教育学科塑强之基础。通过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关注新兴国家包括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改革新举措,可总结出全球教育学科发展的五大趋势。

其一,重视教育学科强社会功用。关于教育学科强社会的理论研究,深刻体现在教育学科建设逻辑之中,源于学科内部发展规律与社会外部环境变化两个大背景。一方面,教育学科与经济发展的双向非平衡互动关系已达成国际共识,因此,如何促使教育学科推进教育体系改革以服务于经济进步、社会发展,逐渐成为指导教育学科发展的建设逻辑;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打破知识传播的固有边界,教育学科与新技术结合的发展场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断加强。

其二,关注教育学科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功用。unesco发布“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指明教育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打造终身学习社会;[1]oecd发布2020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指标青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oecd indicators youth in the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celopment goal)中提出构建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链条,融通教育的各个阶段并服务于终身学习。[2]在国际倡导下,各国教育学科建设均应注重不同阶段教育体系之间衔接的设计研究,避免教育体系发展出现时空断裂,教育学科应致力于打造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的场景。

其三,追求教育学科探究公平与质量的功用。美国教育发展顺应“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受教育对象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3]英国执政党视教育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兼顾社会公平的重要纽带,教育学科建设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诉求,以教育学科的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发展环境的完善,以教育学科探究公平与质量落实社会公平。整体而言,各国教育学科建设应坚持探究公平与质量的双重逻辑。

其四,推动教育学科指导国际化发展的功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教育学科秉承国际化发展思路,积极与国际接轨,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同进步。一方面,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学生发展国际化,发挥其促进全球化社会发展功能。如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育学科旨在发展成为全球化社会中的教育中心,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与科研队伍,使教育学科获得长足发展;[4]另一方面,教育学科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关注国际前沿,促进人的发展符合未来社会期待。《日本面向2040年高等教育总体规划》(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中认为学生应提升国际化素养,[5]教育学科在指导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其五,打造一流教育学科以配合一流大学建设。建设一流教育学科以塑造新型大学为重要途径,以期增强本国教育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其具体思想与行动体现于一系列规划中。如法国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实施“重建学校”计划(la loi d’orientation et de programmation pour la refondation de l’école de la république);德国针对高等教育竞争力下降的现状,推出“联邦和各州资助德国高校学术和科研的卓越倡议”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 zur forderung von wissenschaft und forschung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俄罗斯颁布实施“5-100计划”(проект5-100),在高竞争、严甄别的淘汰机制作用下,取得显著成效;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启动“卓越潜力大学”计划(universiti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和“创新大学”计划(scheme on innovation universities)。这些都离不开一流教育学科的支持与配合。

二、聚焦我国:教育学科面临的历史机遇

明晰我国机遇为教育学科塑强之国运。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新阶段等背景下,我国教育学科面临带有本土化特征的历史机遇。

其一,高校内涵式发展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核心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顶层设计已明确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方向,顺应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核心机遇。教育学科在高校内涵式发展实践中不断完善,从目标、动力、价值、路径、精神、资源六个维度全方位推进,通过搭建动力机制、优化发展路径、研究前沿问题、提升育人质量、增强资源保障等方式,使学科建设得到实质性增长与内涵式发展。

其二,“终身学习”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可能性,教育学科应有大作为且有质的推进。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教育治理改革指向,加强教育体系新功能的构建,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国家命运角度而言,国家层面对终身学习的全民重视,不仅是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更是为弥补教育体系的现存不足,教育学科应大有作为。

其三,教育学科亟需全面建设,补足区域发展短板。区域教育学科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学科发展存在区域间非均衡发展、学科建设与在地产业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科研究内容与区域建设规划非对称发展等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基于规模、现状与结构展开合理规划布局,如搭建校际间合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召开研讨会集中讨论现实问题、引进优秀师资等。

其四,新时代教育学科国际化发展探新路。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教育学科应形成国际化发展新思路:第一,合理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搭建教育学科新平台;第二,积极开展国内外教育学科联合发展新机制;第三,大力推动教育学科在地国际化。在新思路的引领下不断丰富国际化的内涵、价值与路径,实现教育学科国际化的质量增长。

三、兴学强国: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理念

筑牢共生理念为教育学科塑强之根本。回顾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栉风沐雨,可知我国教育与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并在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努力中,逐渐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其中教育学科建设应遵循以下三点重要理念:

其一,教育学科建设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学科与国家整体发展统一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实践之中。我国教育学科的强国功能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是深化教育学科应用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软硬实力的必经之路。在建设教育学科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育人成才根本功能,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在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其二,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融合发展。学校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阵要地,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与改革密切相关。教育学科发展应与学校发展特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融合创新,以形成独特的教育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发挥作用并实现价值。未来应坚持特色引领,聚焦校院优势形成研究领域,鼓励各研究所培育优势领域,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其三,教育学科建设需注重反映学科本质。聚焦于学科发展本身,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反映其本质意蕴的研究,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第一,加强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增强教育学科的专业性,从根源上保证教育学科的独立品性与独特价值;[6]第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使研究面向现实问题。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天然带有学科综合优势,教育研究应立足于国家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聚焦于教育学科的“真问题”研究;第三,重视教育学科方法论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四、卓越引领:一流教育学科的内涵与创新

打造一流学科为教育学科塑强之引领。教育学科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则需明确一流教育学科的内涵价值要义与创新实践策略。

其一,学术为基,走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共荣之路。学术研究是一流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和重大学科突破策源地,应进一步打造健康学术生态环境,落实有效学术治理保障,增加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但教育学科建设绝不能唯学术研究,需注意平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比重,教学作为高校第一职能绝不能处于边缘弱势地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可见教育学科建设中也应同时注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基本职能的各自发挥与创新交融指引下,一流教育学科建设应走三项基本职能的共荣升华之路。[7]

其二,以生为本,兼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一流教育学科建设应以学生培育为根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与智力支持。一方面,以“因材施教”为理念,重视教育学科学生分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效率也应得到提升,并通过效率动态评价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估。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其三,稳中有长,以优势领域引领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一流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应遵循“共性生存,特性发展”[8]的规律,致力于打造特色学科或优势领域,形成品牌效应,引领教育学科的整体进步。教育学科发展不仅要求全、求稳,更要求长,以打造特色学科或优势领域拉动教育学科的全面发展,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研究品牌,实现重点引领、遍地开花。在国家2017年实施新的高校分类设置体系基础上,各类高校教育学科都应深谙“以特色优势服务全局”的一流学科发展思路。

其四,融通中外,结合校内外与国际资源提升学科发展层次。一方面,一流教育学科建设应依托学校优势,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外资源,释放学科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学科办学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科发展应坚持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与集中投入,提升教育学科国际显示度,加强国际期刊发表,推动师生进行国际交流访学,吸引国际生源来华留学,提升教育学科的国际排名。通过贯通中外,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立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体系。

五、补齐短板:西部教育学科发展与乡村振兴

综合振兴发展为教育学科塑强之战略。发展西部教育学科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而西部教育学科发展重点在于发展模式的转换,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其一,从“输血”到“造血”,教育学科发展模式需转换为振兴思路。“输血”表现为外来救助,政策扶持下的帮扶机制可起到教育学科振兴功效,但同时存在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西部教育学科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若想使西部教育学科获得可持续的长效发展,则须落实振兴思路,改“输血”为“造血”。“造血”表现为内部开发,逐渐将国家的政策红利发展为西部教育学科的内生发展动力,可通过整合国家指引与市场调适,建设西部教育学科集群,充分发展西部科教特色整合、产教特色融合、民族教育、乡村教育等为优势研究领域,传承并发扬红色基因等,进而破解西部教育学科发展桎梏,凝聚特色,发扬优势。

其二,激发教育动能,教育学科赋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西部教育学科的发展应以国家顶层设计为指引,激发教育学科的强大动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面发展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西部教育学科的建设应遵循两条逻辑:第一,教育学科发展立足于西部地区特色与优势,同时反哺当地,为区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建构有序的人才培养链条;第二,教育学科研究应立足区域重大现实问题,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推动西部大开发宏伟蓝图的实现,赋能区域实现全面发展。

其三,内外兼修,遵循教育学科成长规律并注重引培结合。西部教育学科应在内外兼修中获得发展,同时注重内在学科建设逻辑与外在学科教师队伍。一方面,西部地区教育学科发展应遵循科学规律,通过丰厚的学术积累实现学科生命体的进化,坚持以学科知识增长为学科建设核心,不断培育内生力量;另一方面,注重引培结合,即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与自主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使人才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引进人才是西部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伴随人才引进的是新知识、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共同引进,能有效实现学术风气与科研思维的创新,进而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自主培育是西部教育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具有弹性的制度环境,设计合理的晋升渠道,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平台,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进而推动西部教育学科人才的自主培育。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