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手机版亚博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热门排行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


2022-02-08 阅读次数:

 王战军 于妍 王晴

摘 要:进入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格局大调整;国内发展战略转型,全面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由大到强,追求卓越成为主线;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战略转型,呈现差异化、结构性、内涵式、高质量的特点;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注重本真思维。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五大变化;教育评价;内涵式发展;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力支撑。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会议召开,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南。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评价思想五大变化,主动应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提高战略认识,凝聚战略共识,以大格局、大魄力、大智慧、大担当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家意识、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格局大调整

1. 国际形势呈现新变化,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飞速发展,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势头加强,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各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各国为应对疫情陆续采取了各种限制性措施,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受损,全球贸易往来的活跃度大幅下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疫情是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的一次大考,在后疫情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2. 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加速兴起,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和人才竞争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而高精尖科技领域的争夺尤为激烈。美国对中国贸易战主要是遏制中国在科技前沿和关键创新领域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全面延缓中国在关键科技创新领域的步伐,逐渐消耗中国在经济上的国力,中美贸易战演变为科技战、人才战,这些“设卡子”“卡脖子”,对我国人才国际交流、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发展创新造成严重挑战。因此,自力更生,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对加快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中坚力量,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要素构成的整体,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各国教育活动和行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一观念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1]。近年来,中国政府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在以“教育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主题的2020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上,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分享了中国政府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的做法,阐述了进一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考虑,提出了发挥教育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展望[2]。新时代,要研判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全球研究生教育未来新格局,奏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4. 共建“一带一路”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开辟新天地

近年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不断走深走实。中国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愿景奠定了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良好政治环境;贸易的繁荣和经济合作的深入,将催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巨大市场,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国—东盟铁路建设,以及其他区域互联互通条件的改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缩短了合作的时空距离[3]。可以预见,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的推进,将促成区域内高等学校更深层次、更全面地战略合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更广的舞台和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将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二、国内发展战略转型,全面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国内环境看,我们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都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1.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战略需求、要素条件、发展潜力等发生重要变化,势必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面向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等多个强国战略、强国目标,这些各领域的强国目标,符合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同时也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角度,从服务社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从全面小康、全面脱贫、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角度,研究生教育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立足新阶段,研究生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2.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有规模和数量上的变化,更要有与普及化阶段相适应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更要立足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需求变化,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服务需求和“四个面向”相结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产教融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融合;面向国际社会,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创造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急需高端创新人才。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必须认识到成就和短板同在。在研发上,原始性创新成果还比较少;在人才储备上,现有的人才储备无论从人才规模还是人才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信息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比较缺乏;在产业生态上,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强国战略、强国目标的基石。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面对新形势,无疑要承担起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4. 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国内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莘莘学子要求享受优质研究生教育的美好愿望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尚不够充分、质量尚不够优秀、体系尚不够协调之间的矛盾[6]。深刻把握新阶段社会矛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矛盾的变化,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2020年为341万,首次突破300万。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各行各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考研成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追求优质的研究生教育,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考研群体的共同目标。

三、瞄准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担当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是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养了1000万研究生,其中博士生90多万人,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二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包括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47种专业学位类别构成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国家主导、省级统筹、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三级管理体系,以及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

1. 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由大到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也迈进了新阶段,开启了新征程,发展目标也发生重大变化。《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迈入新阶段,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意见》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 新阶段研究生教育担当新使命

首先,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着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其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创造的重要驱动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再次,研究生教育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落实新任务,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新阶段研究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差别化的、结构性的、内涵式的、高质量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方位,注重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需求,补齐短板,补强弱项,形成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1. 动态调整,实行差异化发展

(1)招生规模差异化配置,提高生源质量。《意见》提出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7]。进入新时代,立足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需求,须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的高校倾斜。坚持质量导向,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单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立足培养条件,在现有经费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

(2)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凝练学科特色。部属院校经过20多年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体系。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没有优势,缺乏优质资源的支撑。但地方高校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很多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投入,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因此,对地方院校而言,凝练学科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道路是打开学科建设新局面的一条捷径。地方高校通过差异化竞争推动学科建设,要瞄准前沿抓优势特色学科,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交流,推进学科发展本地化和国际化进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地方高校虽然在财政拨款支持力度方面不如部属高校,但可以通过在本地的成果转化、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募集资金,将钱用到特色优势学科上,推动学科发展。

(3)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国家将加大对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有机衔接,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以多元投入增强研究生教育活力,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要着眼优化结构,积极稳妥地完善学位点布局。促进区域行业之间学位授权点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需求。在坚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分类施策,对西部地区高校特别是涉及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倾斜支持,对思想政治建设等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行业,加大学位授权点布局力度[8]。

2. 提升质效,实现结构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学科结构、区域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结构适应性显著改善[9]。在层次结构方面,全国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2.42万人、硕士研究生243.95万人[7]。在类型结构方面,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10],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重的发展格局。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13个学科门类的111个一级学科、47种专业学位类别,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坚持供需匹配,按需优化研究生规模结构。《意见》指出,将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上,《意见》提出要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2)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同时针对基础学科、一流学科、交叉学科,开展高水平、高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一是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实施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和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二是开展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发挥一流学科引领作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尽快取得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深化基础学科建设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加大资源投入,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基础。

(3)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意见》提出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四部曲”,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备受社会关注,立足国家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国家将大力支持这些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为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支持四大经济带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国家积极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3. 措施落地,加快内涵式发展

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1)聚焦内涵,育人为本。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才培养,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新阶段,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质量至上,措施到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型增长而言的。在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志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更加突出质量导向,促进具体措施落地,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3)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力,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方面,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导向,加强高层次、高精尖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科学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关键领域紧缺博士人才。

4. 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重点突破以下三个方面。

(1)瞄准关键领域,构建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基础,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二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指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和精英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拥有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以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以及适应多层次、多领域需求的时代新人。

(2)立足社会需求,构建合理化、特色化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基础学科、一流学科、新兴学科等共同发展、形成合力;需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产生新的增长点,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学科要在原有基础上的提质创新。高校要处理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上做好协调,在实践举措上努力创新,促进各学科协同发展、提质、创新,实现学科建设成效的最优化。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好一流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引领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3)聚焦重点环节,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压实导师主体责任,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另一方面,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三关,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把好“入口关”;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把好培养“过程关”;杜绝“学位注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

五、研究生教育评价注重本真思维

立足国家发展需求,着眼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扭转不合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抓好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攻坚任务,必须解决思维问题,创新评价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1. 摒弃简单排名思维,把握评价导向

当前,各类大学和学科排行榜,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更对大学发展和办学形成了“绑架”,加重了国家之间、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五唯”的形式主义现象普遍存在。简单思维、排名思维、功利思维的顽瘴痼疾使部分高校追逐排名[11],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清理“五唯”思想,摒弃简单的排名思维;研究生教育评价要破除不合理评价导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立德树人评价导向,遵循人的培养规律、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探索新时代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之路。

2. 坚持本真思维,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要扭转功利化、单一化倾向,回归教学和科研本真,突出质量与贡献,强化服务意识。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因此,教育评价要遵循育人规律,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优化对办学理念、培养定位、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毕业生质量等多视角多方位评价[12]。当前,“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在高校教学与科研评价工作中还比较突出,为回归教育本真,突出质量和贡献导向,科研评价要注重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情况。同时,研究生教育评价要严格执行《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类型的学科、同一类型的大学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刻不容缓。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应走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前列,要立足全局,着眼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让研究生教育评价回归教育本真、规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