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顺应新时代的“时”与“势”,坚持“四个面向”,准确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新要求,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历史使命、现实之维和长远规划出发,提出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承担着重要责任。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作用,是新时代高校的使命担当。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着发展的方向,是重大战略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深刻把握“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紧扣国家需求中保持特色发展定力,彰显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人才。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的“时”与“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成为行业知识创新引领高地、行业精英人才成长摇篮、行业科技进步发源地、行业培训和再教育权威基地,在行业专业技术领域代表国家水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等方面,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医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技力量凝聚起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发轫于清末民初的一批专科学校,包括当时最早成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电报学堂等。从其诞生之初,到后来的发展壮大,办学定位逐步明晰,即在于面向特定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究和直接为特定行业服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精准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时代发展看,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建设造船强国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基础和前提,船舶行业工作环境艰苦,随着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更加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扎根行业,支撑发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行业特色型高校迫切需要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新工科建设,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从行业发展看,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军民融合不断推进,船舶行业正在积极构建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船舶海工服务业四大产业;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推进,船舶的绿色化发展必将带来许多颠覆性新技术发展,催生新的需求。这些都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历史性机遇。新中国船舶工业70多年的发展史,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也是中国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缩影。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体现着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国家通过“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科研改革、专业调整、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制度引领,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的要求,即“服务国家战略”。行业特色型高校从诞生之初便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孕育了独特的精神文化。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使命不仅体现了其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也强调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行业义务。新时代,要求行业特色型高校坚守使命,依据国家发展主题和战略进行调整,厚植家国情怀,做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之路。
坚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产教融合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构建高校与行业的命运共同体,积极链接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共建联动机制、拓展合作深度,全面助推教师积极走进企业、服务企业,找准科研方向,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坚持“聚焦学科优势特色”的育人理路。要强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内涵建设,形成优势特色显著的一流学科群;通过重点建设学科的优势互补、群聚交叉和整体带动效应,构建学科群和学科高原,形成不同学科和学科方向的“梯次”发展格局。学科、人事、科技、条件保障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各类资源向一流学科建设聚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健全体系、强化考核,通过建立健全一流学科建设的领导体系、实施体系、责任体系和评估体系,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全链条管理;突出重点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咨询功能,开展全过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在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强化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从自身的历史使命、现实之维和长远规划出发,找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应瞄准行业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和服务面向,克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要加强行业教育,引导学生扎根行业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各环节,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实践、就业选择中上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通过构建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基地等,构建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便于高校了解企业人才新需求,明确新工科、智能制造、“互联网 ”等对人才需求的短期和长远影响,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立目标与方向。推进赛教融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将创新视野、创新思维等要素融入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中。
构建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目标相适应的学科生态体系。世界一流大学皆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这是建设学科的逻辑起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的原则,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努力形成一个与学校优势特色相适应的纵向层次分明、横向功能清晰的学科体系。优先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建成高峰、优势学科,使之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优势的重要标志;着力建设一批支撑行业发展需要的主干学科,形成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相应科研成果,成为彰显办学整体实力的重要支柱;积极扶持符合学科布局发展需要的学科,培育一批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使之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补充;强化基础、人文学科建设,使其成为能够长期适应高水平、快速发展需要的重要基石。
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围绕建设目标,面向国家、行业技术和装备发展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服务高水平人才培养。一是加强特色驱动,围绕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以优势特色科研方向、新兴交叉科研方向、新型装备及系统研发为主线,进一步凝练科研发展方向,以特色形成优势,以特色引领创新,以特色驱动发展,大力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驱动,以建设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目标,坚持人才导向,紧密围绕学科布局,重点建设特色优势科研团队,加强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打造一批开拓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三是加强改革驱动,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及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强化考核管理,发挥激励作用,形成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氛围。
构建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推进“教育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到“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体现了技术引领下的创新发展这一核心特征。“两业融合”的深度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融合发展主体和人才体系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扎根行业土壤,紧贴行业需求,扩大合作范围;融入区域发展,在合作办学、生产研发、技术攻坚、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实现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衔接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本文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船海类高校‘思政引领、技管融通、资源保障’的管理学新文科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2021090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新波 程荣晖,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原载2022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新波 程荣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