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手机版亚博

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高教学术研究
热门排行

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


2023-02-16 阅读次数:

摘要:提升自主研究能力,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主研究能力指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完成研究任务时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自主特质与研究能力的有机集合体。博士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好之者与乐之者的自我驱动力,极深研几、见微知著的自发洞察力,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自觉审辩力,以及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自律执行力。

关键词:博士生,研究自主性,研究能力,自主研究能

国际科技竞争与国内战略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亟需强化“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激发博士生自主研究活力与动力,提升自主研究能力,以加强高层次自主研究人才的源头储备。研究表明,我国博士生在自主发起和开展研究活动方面,有的存在动力缺[1]、自我效能感低下[2]44、自我管理不足[3]自主执行困难等问题,这些现实困难是影响博士生顺利毕业的重要原[4-5],关注和助力博士生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具有紧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博士生究竟应具备怎样的自主研究能力?本研究研学已有观点论见,结合博士生培养的现实需求,试图构建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

研究自主性指个体在研究活动中意识、情感及行为层面表现出的自我驱动与自发行动[6]987;研究能力指研究活动情境下,研究者完成任务需要和表现出来的整体特[7];自主研究能力则是研究者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完成研究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生自主研究能力是研究自主性与研究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机集合体,是研究活动中博士生自我驱动力、自发洞察力、自觉审辩力和自律执行力的综合表现。

一、自我驱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将个体驱动力划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是激励个体朝相应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倾向与原生动力;外在驱动力是环境满足个体心理需求以强化个体行为的外部牵引[8]3。博士生的自主研究活动,离不开内在驱动力的激励作用、外在驱动力的强化作用,更需要将内外驱动力整合成持续推动自我研究活动双驱力,实现知之者乐之者的有序转变。

(一)内在驱动力的激励作用

内在驱动力是博士生自主性需求得以满足而产生的内在动力,对博士生的自主研究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内在驱动力较强的博士生,研究积极性更高,更容易主动投入和自主探索,并且能在不同情境中调节和调动积极心理因素,优化整体表[9]103。博士生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求知欲、学术热情与学术信[10]61。第一,认知激——求知欲。求知欲是个体追求和探寻未知世界的强烈精神需求,体现为对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的活跃兴趣和自主态[11]。在创造新知识和探究真理的研究活动中,求知欲强的博士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冒险精神,并享受研究活动带来的精神满足与乐趣。对未知知识的内生兴趣,不仅有助于博士生规范研究行为、激发研究热情、拓展研究思[12],更激励博士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获得更理想的结[13]。第二,情感激——学术热情。热情指个体在自身热爱、认为重要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情感偏[14]。在马克·韦伯看来,学术热情是被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与陶醉感,一旦缺乏学术热情,也就难以体会学术研究的召[15]。学术热情是指导博士生学术研究行为的情感驱动[16],不仅对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发表有显著的预测作[17],更能一定程度上调节和缓冲压力与倦怠的负面作[18],增强博士生的目标承诺感和心理韧性。第三,意志激——学术信念。学术信念是个体对研究事业坚信不疑并不断追求的态度倾向,体现了以学术为志业的强意志力与执着态[19]。学术信念对博士生的学术经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术信念感越强的博士生在学术经历中的自我卷入程度越[20]。同时,对学术研究的忠诚和志向能持续激励博士生,始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的态度,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外在驱动力的强化作用

自主性需求之外,个体还期望胜任相应工作并取得理想结果、融入并归属于某一群体,即胜任力需求与关系需[21]。当外在制度安排、规范要求或组织支持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则形成强化个体行为的外在驱动[22]。具体到博士生个体,博士学位的研究能力要求、组织层面的科研奖励以及导师的研究期望与认可,契合博士生胜任研究工作、融入研究者群体的心理需求,共同形成强化博士生自主研究行动的外在驱动力。第一,博士学位的研究能力要求。国家及培养单位关于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能力要求,是评估博士生是否胜任研究工作的评价准则和参考依据,为博士生提升研究能力提供风向标,驱动和指引博士生自主规划研究活动和加强研究训练,不断缩小能力差距。调查发现84.3%的博士生认同学校对博士生毕业和学位获得的科研要求影响着自身的研究动力[9]102。第二,组织层面的科研奖励。根据激励理论,组织层面的奖励能通过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而有效强化个体行为,朝规定方向展开行动。高校为博士生提供的科研奖励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研究基金项目、优秀博士生论文荣誉等方[10]62,这些组织层面的科研奖励是对博士生胜任力的积极肯定,有助于增强博士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主完成研究任务带来的成就感。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博士生的自主研究行动,促进博士生更高质量地投入和参与学术研究活动,进入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第三,导师的期望与认可。导师是博士生研究活动及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智力、经验指导者,与导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符合大多数博士生的主观期望。研究发现,博士生与导师之间存在一种内隐的学术追随现象。作为博士生追随的榜样与向导,导师对于博士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能力期望、结果期望,往往是博士生自我研究期望的重要参考。此外,导师对博士生在研究活动中具体表现的肯定与认可,有助于增强博士生的信心,形成积极心理资本,并能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成为强化和推动博士生意识与行动变化的外在作用[23]

(三)内外合力的驱动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实验发现,单向度强调内在驱动力或外在驱动力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过度的外在控制和奖励可能遮蔽甚至消解个体的内在驱动[8]57,失去合理外在引导与规约的内部驱动力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失控。因此,博士生需要在个体层面促进内外驱动力的配合与整合。一方面,内化外在驱动力。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外在驱动力对个体产生相应的心理内摄反应,当外在驱动力获得个体的价值或意义认同,则会促进外在驱动力的内化,成部分内在驱动力,更好地强化个体行为[24]。作为学术研究新手,博士生的自主研究活动需要专业标准的规范引导以及专业人士的意见指导。博士生应对研究能力要求、科研奖励和导师期望认可等外在驱动力,以理性的认知和态度,深入领会和把握制度、规则及期望背后的积极意义,完成价值层面的内部意义建构,从而更好向外借力。另一方面,整合内外驱动力。对于博士生而言,如果自主研究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驱动力方向相反或力度失衡,博士生可能出狂热的理想主义务实的功利主义倾向,或在不同推拉力的撕扯中陷入迷茫不前的困顿。成功转变为自主研究者,博士生需要围绕研究目标,促进内在驱动力理性对接外在驱动力,积极协调内外驱动力的冲突与分歧,整合成方向一致、主次有序、力度均衡的“双驱力”,为保持研究节奏、促进研究行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动力供给。

二、自发洞察力:极深研几,见微知著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认为,洞察力是个体所具备的,认知、理解与透彻分析事物的聚合思维能力,具有透过现象掌握本质的功[25]。学术洞察力则指研究者通过感知与深入分析,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本质的能[26]。学术研究发展史本质上就是新问题不断被提出、不断被解答的过程,任何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图景都是围新问题的探索而逐步建构起来并体系化的。对于博士生而言,既要基于知识积累和技能学习,解决既有问题;更要基于理论观察和实践调查,自主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博士生能否以整体性的视角贯通两个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自主研究者至为关键。

(一)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研究是学习的高阶形式。作为高阶学习者和准研究者,综合运用高深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既有问题是博士生的必修课之一。博士生需要基于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探究现实问题,并给出学理性的回答与实践层面的指[27]。艾·纽厄尔allen newell指出,解决问题是加工已有信息并寻找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的过[28]。博士生需要循序渐进地解读与识别问题,解构与推演问题,并最终形成有效的问题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第一,问题解读与识别。认识和感知问题的表象,是分析问题的基础。问题解读与识别,是博士生基于观察、概括与抽象,从学理层面判断问题所属的理论范畴,并初步识别逻辑关系的过程。其间,博士生需要通过对问题表征的观察与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再结合原有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展开联系、比较和推理,识别出问题的关键,形成初步的逻辑关系假设。第二,问题解构与推演。问题解构与推演,是逐步分解既有问题和验证逻辑关系假设的过程。博士生需要根据已有信息和初步假设,将既有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逻辑事件,并基于理论范畴内知识与方法论的指导,通过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推演和验证逻辑关系假设,探究问题成因。第三,形成有效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问题产生于具体的实践情境,是问题小情境与现实大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仅基于理论分析和研究发现透视问题的本质,仍不足以有效解决问题。博士生需要跳出问题的具体情境,置身现实大环境,以更复合、更开放的思维思考二者的关系。最终,基于对问题本质及逻辑成因的理论认知,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制度规则、主体关系、资源条件,制定行之有效的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

(二)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既有问题更重要,解决既有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而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29]34。博士生的自主研究活动,绝非止于自主分析和解决既有问题,更在于自主发现新问题、自主判断问题真伪、自主提出好问题。第一,自主发现新问题。一般情况下,研究问题主要产生于理论空间、现象世界或生活场域。作为学术研究新手,博士生能否从知识盲区、理论缺口、数据异常和实际现象中,捕捉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十分重要。博士生需要在理论阅读和实践观察中发现反常或困惑,并深入思考,已有研究能否解释反常与困惑?如若不能,应该怎样去解释和解决?这是博士生理论知识素养、实践经验积累、问题感知敏锐性,以及创造想象力的集中体现。第二,自主判断问题真伪。在自主研究活动中,博士生除了容易陷入发现不了新问题的困境,还容易陷入发现伪问题的空欢喜。问题通常反映了学科领域内,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存在的系统性、普遍性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29]38。伪问题往往是浮于事物表象、偶发性、无理论和实践支撑的问[30]。只有研究真问题才能做出真学问,自主判断问真伪,博士生需要基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层次、综合性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31]。第三,自主提出好问题。科学家波尔曾指出,准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32]。对博士生而言,研究问题的提出既决定了整个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基本框架,更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结果的质[29]38。吴康宁教授强调,好的研究问题应是同时契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的互通性研究问题。客观标准在于研究问题是否满足理论发展或实践改善的实际需要,主观标准在于研究问题是否与研究者的探究意愿相符,与专业能力相匹[33]。此外,好的研究问题,不仅紧扣矛盾关键,更兼顾理论关怀与现实关怀,这是对博士生自发洞察力的另一层挑战。

(三)贯通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

自主研究活动是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不同环节前后衔接的连贯性活动。如果博士生难以贯通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则会出现研究问题与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前后脱节的“两张皮”情况。因此,博士生需要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厘清和规划解决思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对话和回应研究问题。一方面,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厘清和规划问题解决思路。研究问题的提出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解决性即为其中关键。博士生提出研究问题需要切合实际情况、符合形式逻辑,即前瞻性地思考,这一研究问题能否被解决?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条件是否支撑问题的解决?同时,好的研究问题能预示问题突破和解决的方向。博士生需要基于对实际问题的洞察、在文献阅读方面下苦功夫、硬功夫,找到理论观点的逻辑支撑和已有研究的线索支撑,逐步明晰研究问题的分析框架与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话和回应研究问题。受理论与实践的偏差、样本群体的差异以及研究心理偏向性等方面的影响,可能出现问题解决过程偏离研究目标的情况。为保证自主研究活动的连贯性和研究逻辑的完整性,博士生既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对话研究问题,满足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也要更切实际地深入分析、明确和调整研究问题,使得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过程,始终处于前后自洽的逻辑链条上。

三、自觉审辩力: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m. glaser将审辩式思维解释为,个体在经验范围内,通过合乎逻辑质疑、推理和验证,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思考和判断的能[34]。自觉审辩力是个体自觉合理地运用审辩式思维的能力。面对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不同观点,博士生要能自觉认识和分析已有观点、自觉思考和辨析不同观点、自觉融合和生成新观点。

(一)自觉认识和分析已有观点

认识已有观点是审辩式思维的对象材料和基础条件[35]。对博士生而言,认识、分析并吸收已有观点是发挥自觉审辩力的前提。第一,广泛认识已有观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博士生的基本功。在成为自主研究者之前,博士生首先应是认真研读和学习已有观点的读者。博士生需要在学科领域内,积累基本理论、学科发展史、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已有观点,明晰不同观点间的逻辑联系,搭建起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同时,博士生应拓宽理论阅读的边界,博览不同学科、不同派别、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学习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第二,深入分析已有观点。已有观点通常在相应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表明对事物关系或本质的看法与态度。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博士生应尝试代入主体视角,基于原点思维寻根溯源,深入挖掘和体会观点背后的哲学理念、价值立场及逻辑机理。此外,任何观点都是围绕论点提出假设、寻据论证和凝练结论的过程。在深刻认识观点本意的基础上,博士生还需抽丝剥茧,分析已有观点的说理逻辑和循证过程,理顺推理论证的逻辑链和证据链。第三,从已有观点中汲取营养。随着历史的推移,围绕普遍性或专业性问题的思考,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观点和思想结晶,不仅是博士生认识世界的知识基础,更为博士生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了思想养料。博士生应学会吸收和消化经典观点的要义宗旨,学习和借鉴其中的思维方式,为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分析模式汲取营养。

(二)自觉思考和辨析不同观点

不同学科领域内,都形成了主题、内容、类型和呈现形式各异的不同观点,其中甚至包括相互冲突的对立观点。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自觉审辩力还考察博士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与辨析能力。第一,客观思考和评价不同观点。客观中立是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要求。基于对已有观点的认识、分析和吸收,博士生大致能掌握不同观点的全貌。面对价值判断、循证逻辑、立场倾向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博士生需要跳出主观视角,悬置自身的价值态度,客观中立地思考不同观点提出的背景与情境,审问不同观点的价值立场是否偏颇、推理逻辑是否合理、论证理由是否充分。最终,客观地评价不同观点的现实价值、推理质量和可信程度。第二,辨析不同观点的核心要义。各式观点的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核心要义则是反映不同观点关系与分歧的关键。博士生需要置身于不同观点的矛盾冲突中,辨析不同观点的价值取向、立场分歧,以及潜在的逻辑联系,并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以更高位、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质。第三,辨析不同观点的内在约束。任何观点均是对事物关系及本质的有限认识和判断,并带有时代情境的烙印,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内在约束。面对不同观点,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博士生既要辨析不同观点的哲学立场和理论基础,还要还原和回归不同观点产生的时代情境,了解不同观点哲学立场选择和时代背景特征所带来的内在约束,才能进一步辨析不同观点在时间、对象、条件、情境等方面的引用限制和适用范围。

(三)自觉融合和生成新观点

审辩式思维并不仅仅是认识、分析、评价和辨析已有观点的工具,其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建构新观[36]。研究活动是创造和建构知识的活动,判断博士生自主研究任务的完成质量,标准之一便在于是否做出理论贡献,即生成新观点。自觉融合不同观点并生成新观点,是博士生自觉审辩力的高阶体现。一方面,融合已有不同观点。理论创新是对已有观点的突破和创造,博士生需要扎根多样化的观点,通过系统化学习、多方位辨析和多角度辩证思考,去粗取精、博采众长,既形成一套自觉自属的知识整合体系和思维分析模式,更在不同层面推动已有不同观点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成新观点。在众说纷纭的观点面前,博士生应坚持不盲从、不照单全收,要敢于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生成新观点。博士生需要把握不同观点间联系与冲突的本质,锚定问题的关键,并适应时代环境的新情境、新需求和新特征,提出创造性的新认识和新解读。同时,掌握已有不同观点的时间线索和发展脉络,结合现实环境的发展走向,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和预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的新可能和新判断。

四、自律执行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和拉姆·查兰ram charan等人将执行力解释为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方式[37],即个体为实现相应目标采取一系列行动的能[38]。自律执行力指博士生在研究活动中,围绕研究目标自主采取研究行动,落实研究计划,并解决研究问题的能[2]42,强调行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策略性和全过程性。博士生需要成为主动落实研究计划的能动者、调整优化研究活动的行动者、持续深入研究的践行者。

(一)主动落实研究计划的能动者

研究问题的解决,最终落脚于研究行动。落实研究计划,即在实践层面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综合验证研究假设的过程。高深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技能的习得训练,使得博士生成为有能力主动落实研究计划的能动者。第一,能地收集数据资料。数据资料是论证研究观点、解决研究问题的证据来源,更是理论假设联系实践认知的桥梁。获取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是对博士生方法论素养、研究方法知识、实际调研技能的综合考验。博士生应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取研究方法和抽取样本,设计、测评和完善调研工具或实验装置,并能动地运用研究工具科学收集数据资料。第二,能动地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初步收集的资料通常是碎片化的原始材料,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博士生既要在杂乱无章的碎片资料中找到逻辑脉络,并整理、分类、转化成可分析的文本资料或数据资料;还要合理地运用质性或量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获取研究对象基本水平、差异、联系、作用机制等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能动综合数据资料展开论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最终服务于研究论点的论证和研究问题的解决。能动地综合数据资料展开论证,是逐步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回应研究问题的过程。博士生需要运用整合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将数据资料串联整合成逻辑链条和证据链条,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展开证明和论述。

(二)调整优化研究活动的行动者

执行力不仅强调个体的行为投入,更强调个体的策略性参与。自主研究活动是逐步深入、动态调整的过程,博士生应能在实践情境中,基于对研究行动的评估、反馈和经验总结,应时应需地调整研究策略,优化研究行动。第一,精准研判研究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由于对实践情境缺乏认识,基于文献阅读与理论基础制定的研究计划,可能出现偏差甚至漏洞。进入实验室或调查田野等真实的实践情境后,博士生对研究问题和研究计划逐渐产生更加清晰、深刻的实践认知。为顺利达成研究目标,博士生需要精准研判研究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探究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方法。第二,应时应需调整研究策略。实践过程中,研究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研究环境的突发性事件、数据收集的不确定事件等等,均会打乱既定的研究计划,阻碍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面对不同层面的挫折与困难,博士生需要理性分析和应对阻力因素及困难情况,不断修正、调整和改进研究策略,从而推动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理想的研究结果。第三,自主评估和优化研究行动。除调整研究活动的具体策略外,自律执行力同时强调监测、评估和优化自身行动。作为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问题全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统领者,博士生自身在研究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样影响研究的结果质量。博士生应自律监督和评估反思自身的行为选择、行为表现及行为效果,在结果反馈和经验总结中,调整优化自身的行为策略,提升执行能力。

(三)持续深入钻研的践行者

学术研究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成功转变为成熟的自主研究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保持高度专注,面对问题的模糊性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更要坚定目标、持续探索。这是对博士生研究行动连续性、研究耐力持续性的双重考[6]989。因此,博士生不仅要践行具体某项研究活动,更要持续深入地研究和钻研。一方面,不断提出新假设,推动新进展。研究活动是逐步深入的探索过程,博士生不能满足于某项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裹足不前,而应依托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经验,在某项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想法、提出新假设、设计新研究,持续深入推进研究进展,以得到超出预期的研究收获。另一方面,不断尝试和突破,深耕不辍。市场化影响下,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活动出现数字崇拜、速度至上、跟风热点等功利主义倾[39],逐渐偏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学术本心。作为研究者群体的未来接班人,博士生需要在研究的热潮中,坚定恒久深耕的研究理念和实际行动,踏实积累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不断尝试以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范式和方法,在某一研究领域内深挖细熬,立志为知识创造和实践应用做出体系化、系统化的贡献。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施悦琪 周海涛  来源: 《研究生教育研究》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