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来看,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存在不适应不匹配问题,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以及人力资本供求之间的错配等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影响了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教育赋能共同富裕。
1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教育幸福感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事关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关系到起点公平、教育公平。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既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是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发展,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从长远看可以有效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减少家庭教育支出,起到间接增收的作用;另一方面,回归教育本真,降低家庭教育焦虑,提高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补偿和矫正制度性因素带来的不平等,让全体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共享教育发展,为增强创富能力、促进代际流动奠定基础。
当前,教育领域主要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人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再是简单的入学机会公平,而是更加注重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目前,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一是优质教育总量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甚大。家庭教育投入出现分化,教育焦虑与教育躺平共存,拉大了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差距,导致社会阶层严重固化。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学前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仍需提高。二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以2020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各省份之间高低之差最大的近5倍,全国城乡比1.22:1。这种显性差异同样反映在师资水平、教育环境等隐性指标上,后者差距可能更大。由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不公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城乡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程度不降反升。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其中,政府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中发挥着主体和主导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举措:增加教育投入,优先投向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及中低收入家庭;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多渠道加大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县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实施“县中崛起”工程;深化招生管理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落实“双减”政策,遏制校外培训的隐性变异;多渠道扩大普惠性托位供给,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2 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创富本领
我国当前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在30%左右,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提低”,缩小收入差距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办好职业教育,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也是“扩中提低”的必由之路,可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朝向“橄榄型”社会结构发展。职业教育与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展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职业学校毕业生,而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通过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充分释放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有着明显的耦合机制,在“发展”上,职业教育可以提高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共享”上,职业教育使人人成才、各展其才,凭自己才干增收创富,共享发展成果。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适应性亟待提高,尽管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但技术技能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职业教育也尚未成为社会大众的主动选择。
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推进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需要从四方面着力:
一是统筹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建设职教高考制度,打通普职学生相互转学通道,逐步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以应对机器人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二是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根据智能化时代产业变革需要,将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为培养新产品试验者、工艺设计者与质量管理者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智能制造一线生产与技术革新环节的重要人才供给形式。三是系统规划职前职后教育与培训。发挥现代学徒制和学校职业教育的育训功能,依托社区建设普惠性技能培训体系,培养能工巧匠。面向社会处境不利者开展技能培训,促进社会更充分就业。发挥涉农院校、农业广播学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乡村振兴。四是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投入,通过联合办学、结对帮扶、技术赋能等途径促使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
3 促进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但是,我国仍然存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瓶颈问题。因此,急需加快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驱动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来源、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把高等教育推向高质量发展的前台,高等教育将肩负更重要的责任,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而在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助力共同富裕。
那么,高等教育究竟如何赋能共同富裕?概言之,高质量高等教育要通过“顶天立地”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科学技术突破,通过“双一流”建设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发挥科技创新作用,高等学校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扩大社会财富总量。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普及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将适龄青年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为扩大中产阶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高等教育发展有助于建立越来越多的学术知识相关的职业类别。这就是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首先,要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分类推动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类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其次,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同时,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攻关,致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另外,要加快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持续改善中西部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总之,高质量教育赋能共同富裕,重在“授人以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推社会进步。各级各类教育定位不同、功能有异,但共同指向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环境,让全体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和全面富裕。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 顾建民;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阙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