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全方位、多要素支撑,加快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和区域教育中心对于提升教育服务振兴发展能力极为重要。立足国家新发展格局,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依托本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在创新驱动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制造业创新高地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东北力量。
东北高等教育具有较好的支撑优势
截至2022年5月,东北三省共有普通高校258所,其中,本科高校139所,高职院校11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35%,高校在校生规模本科层次181万人,专科层次100万人。拥有“双一流”高校1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众老牌强校均是“c9联盟”成员。一些非“双一流”高校也特色鲜明,学科实力雄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长春理工大学6所高校都获得a类学科,学科实力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东北高校培育了一大批顶尖人才,近10年来,13所东北高校共计培养了28名两院院士,其中,c9联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稳坐“头把交椅”,入选了9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3所“双一流”高校均有2位及以上院士当选。
2020年以来,东北高校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增设本科专业增速明显,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位居全国前列。依托东北地区高校在生命医药、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化工与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2021显示:东北共有9所高校曾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5所高校连续4年入围百强榜。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4年合计约36.9亿的高额收入一马当先。此外,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4年成果转化总额均超过15亿,相当可观。虽然受经济下行影响,东北高校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是高校发展自主性比较强,受市场影响较小,东北高校在振兴发展中仍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高等教育支撑东北振兴存在的差距
目前,东北地区人均受高等教育程度和教资配比在全国靠前,但三省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区域大学集群发展行动缓慢,制约了新时代东北振兴人才的供给效能,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滞后于城市群建设
东北地区在2006年开启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2年哈大高铁开通,促进了东北地区的人员和要素流动,加强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沟通互联。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将哈长城市群定位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国家关于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规划充分考虑了相邻省份或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相近的特点,体现了通过开放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等举措实现东北振兴目标的可行性,具备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但从发展速度看,三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远滞后于城市群建设,多数地区仍没形成高等教育资源集聚趋势。
(二)区域大学集群发展处于自然集合状态
东北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有效分工,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阻碍了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进而对东北整体的振兴形势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存在开放性不够,发展要素封闭,缺乏资源的整合和流动性。以教育领域为例,东北三省的普通高等院校数千所,教育基础稳固,但一流高校、顶尖专业和学科相对较少,且散落于各高校,不够集中,难以形成合力,三省高校集群发展尚未起步,仍保持在沉寂的自然集合体状态,成为阻遏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与全面振兴的瓶颈。
(三)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不显著
由于贯穿区域城市群的哈大高铁建成,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成为区域内经济联络的引导者、输出者和中介者,但高等教育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当前,三省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配合,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块块分割,尚未实现高等教育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互补,不同层次、不同属性高校间的纵向合作还较少。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低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支撑力的建议
在全面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三省应进一步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的现实意义,全力打造国家级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使之在振兴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以高质量的引领和示范打开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新局面。
(一)深化省际沟通协调,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治
一是联合共建一批校地、校所、校企研究院,打造一批高水平重大科研平台,打破省际、校际壁垒,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二是联合申报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三是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开展省际、校际协同攻关,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二)整合高水平高校集群,做强优势学科集群
一是加快大学群与城市群耦合共生发展,将大学群从自然集合状态转变为组织共同体发展状态。二是在发展战略上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以哈大高速为纽带,以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为服务目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龙头,以区域内双一流建设院校为支撑,形成以这四个高等教育区域中心为支撑新的高等教育协同“点—轴结构”。三是发挥学科的协同联动优势,汇聚优势资源解决科技、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将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对接,建立三省高校优势学科集群,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共建“双一流”学科。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
一是建立健全教育主管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力度,明确教育主管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科学制定联席会议议事规程,保证三省教育主管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制定区域高校学分互认和课程互选制度,制定区域高校学分认定转换管理办法,支持学生区域内学习流动,联合培养研究生和重点领域拔尖人才,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制定区域高校教师互聘管理制度和跨高校互聘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互聘教师的薪资、待遇、考核及日常管理等办法,形成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制定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办法,支持高校共同开发区域精品课程,设置区域教学、研究课题和奖项,联合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五是制定区域教师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在高端人才引进、教师在职培训、专项扶植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发挥各专业“虚拟教研室”的组织载体作用,培育区域性的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研究型创新团队。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东北高等教育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战略研究”(编号:jg21da010)、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高校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编号:l22bgl004)阶段性成果】
(单春艳,辽宁大学副研究员;李作章,辽宁教育学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