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这是2021年12月9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倡议。
清华大学积极创新国际合作方式,推出全球融合式课堂和全球公开课,持续推动信息化软硬件升级,开展合作教学、知识共享,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全球高校间国际合作向深、向实开展。
打造全球融合式课堂
2020年,清华大学发起并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致力于“合作教学、能力建设、知识共享、公众宣传”。2021年春季学期,基于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清华大学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向境外高校开放了49门课程,400余位境外学习者和70余名清华学生加入了境外高校课程学习,实现了海内外大学生“同上一堂课”。
“我们要把握互联网背景下‘天堑变通途’的时代机遇,积极作为,主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跨国界融合、跨学科融合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邱勇强调,高等教育要持续为教师、学生赋能,促进多样化的国际教学合作。
对海外学习者来说,全球融合式课堂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发展成就的一种新渠道。工业工程系副教授赵磊授课时会专门挑选国内企业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相关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引导大家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够帮助同学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生尼古拉·什切尔科夫认为,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小组研讨共同探讨课程内容,或者就任何主题自由地聊天交往,这是非常棒的经历”。
“一个人在校园当中能够遇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观察对象的可能性毕竟是有限的,但靠着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却能开辟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指引更加宽广的道路,涵养与共心智,深植与共教育,让面向全球体认的教学、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长先走起来。”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说。
向全球展示真实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中国的脱贫经验也正在被很多国家研究和学习。2021年9月,清华大学推出首门全球公开课“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授课教师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表示:“减贫是人类的大事,中国在这个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必须要在国际上多讲中国所作的贡献,传递中国体制和中国治理经验。”
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推出8门全球公开课,旨在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教育公平。课程围绕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展开,截至目前,吸引了630多万人次学习。
世界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清华大学推出全球公开课“冬奥会与冰雪运动”课程。“冬奥会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热情好客、负责任态度和开放态度的机会,通过清华全球公开课这个平台,可以向国内外学习者推广冬奥会的理念,让更多人理解和感受冬奥会。”授课教师之一、清华大学杰出校友、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说。
“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全球公开课,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为解决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全球公开课,突出科技与商业、技术与产品、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同时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有“未来汽车”“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全球公开课。
“不同的课程都有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清华。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做出了尝试,通过全球公开课,加强国际传播,助力向全球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杨斌说。
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
清华大学教育教学的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2020年暑假开始,学校积极推动软硬件升级,为融合式教学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欧阳证介绍,学校改造升级了311间教室,加装高清摄像机、无线话筒等,结合原有教室多媒体设备,有效支撑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新模式。同时,学校持续进行网络学堂改版、视频会议系统全面保障等工作,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助力学校融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同时,清华大学积极致力于智慧教学平台建设,2016年与学堂在线一起研发推出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借助powerpoint和微信等工具,助力实现教师教学数字化,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师生互动,积累学习行为大数据,并在全校实施基于雨课堂教学数据的数字化教学管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堂在线搭建专属服务器,推出专门服务于清华的荷塘雨课堂平台。荷塘雨课堂至今经历了6次大型迭代以及若干次小型迭代升级,不断优化直播音视频交互、在线考试等功能,为海外学习者提供了更便捷的使用方式。学堂在线推出雨课堂客户端,新增连麦互动功能,让教师和全球各地的学生实现零延时、面对面互动,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截至2021年12月,雨课堂覆盖全球师生数达到6315万人。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推进融合式教学,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持续扩大对社会、对世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