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广东省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南方科技大学以党建引领、科研成果助力疫情防控。学校动员党员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有15人次“下沉”社区,为抗疫提供人力支援;努力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造一批抗击疫情的“利器”。
送餐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消毒机器人……作为诞生于深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为抗击疫情注入科技力量。在这场“战疫”中,南科大附属医院建设办公室宋增伟领略到科技的重要地位和“科技向善”的含义,真切感受到一所科技大学需要肩负的使命。他表示:“科技在‘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服务人民的广泛前景。虽然没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在学校为科技发展服务,也让我感觉到了骄傲和光荣。”
今年,南科大生物系、冷冻电镜中心研究教授王培毅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首次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入侵机制。在病毒入侵机制、防疫产品、疫情监测预警、防控政策研究等方面,南科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深圳汇聚起科技抗疫的强大正能量。
南科大多个科研团队瞄准疫情防控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产学研融合,迅速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精准应用在疫情防控链条上,成为满足战疫急需的“利器”。学校干部们在工作中努力推动企业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帮助光明区马田街道开发了企业复工复产信息服务平台,100%覆盖辖区企业。
“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自参加疫情防控支援工作以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刘晓烨、生物系邢晨、采购与招标管理部吴波、教育基金会张弛四名同志已经先后在福田区五个社区奋战。每当出现新的封控区,他们便深入确诊病例所在楼栋,排查和录入人员信息、摸清封控区情况,完成一对一上门核酸采样任务。
“我记得坐着大巴进入一个管控社区时,很多居民都在窗台看着我们,他们一直在等候。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我们的使命。”那一瞬间,刘晓烨想起入党时“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词,他认为“现在就是履行誓言最好的时间”。
繁忙的工作之余,吴波也会思念家人。尽管家里有两个1岁的宝宝需要照顾,但家人仍然支持他支援抗疫。“我们支援抗疫一线,最终也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小家和南科大、深圳这个大家。身为党员,我们将随时响应组织的号召,冲在一线,守卫人民安康。”吴波说。抗疫一线的经历,也让南科大人对大学的使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一线的工作很琐碎,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体力和意志是很大的考验。每当听到我们超额完成任务时,一天的疲惫就会一扫而空。”脱下防护服,南科大国内合作与重大项目办公室的高山已被汗水浸湿全身。在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碧波社区,他与组织统战部魏国超、学生工作部李斯明等坚守在动漫大厦采样现场,协助开展居民核酸检测工作。
在南山区桃源街道,南方科技大学总务与空间办公室蓝飞龙先后加入深圳安伴环保酒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现场协调专班,负责后勤保障、对接相关部门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等工作。深圳本土病例多点散发后,他又调回街道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督查专班,他日常需巡查209个社区卡口、7个核酸检测点,以及77个小区和6个城中村的居家隔离户。
在沙埔头社区,郑振洪、宁帅涵、谭志伟、荆典、周琦涵五位同志坚守在封控区管控区最前线,他们每日完成上百人的核酸采样工作后,还主动替老同志和女同志值守楼栋。“我们南科大的五个男生都年轻力壮,请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郑振洪、谭志伟、宁帅涵一齐说。奉献和吃苦耐劳是南科大人不变的品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马妍 胡嘉怡)
作者:马妍 胡嘉怡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