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对于大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文章以七所日本国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分析对象,运用战略地图分析方法,明晰日本大学如何通过整合资源基础与实行内部变革措施,推动大学价值主张的实现,与提供优质教育、消除不平等、建立可持续城镇、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产业与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战略地图,日本国立大学
联合国大会在2015年通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并确立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1]近年来,世界形势越发复杂多变,环境恶化、新冠肺炎疫情、经贸争端、武装冲突、社会动荡等现实挑战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大学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性变革(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本研究应用战略地图模型[2]考察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名古屋大学七所研究型大学最新战略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基于主题编码的内容分析,本研究绘制了融汇七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图,试图解答日本大学如何协同推动大学自身与广大社会的变革。七所大学在2019年以来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影响力排名(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impact rankings)中表现突出,在日本高校中名列前茅[3],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大学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领先水平。
一、战略目标
日本是在国际社会倡导教育可持续发展(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的重要先锋力量。1998年,日本成立地球战略研究机构,并推动实施由联合国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4],大力倡导将可持续理念系统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地区发展治理,并且设立相关大学研究机构[5]。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启动“国际环境领袖培训计划”,致力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多项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促进学科交叉、加强与地区的联系、推动教育多样化与学生多元化等。[6]近年来,为了应对日本的人口问题、“东京一级化”与“地方过疏化”现象,日本致力于推动地方发展,促进东京以外的地方城市及地区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迸发新生活力、吸引年轻人才,并将此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推进开展“地方创生可持续发展目标”。[7]在文部科学省、内阁府、日本科学技术振兴署(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等机构支持下,日本大学也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大力推动“地方创生可持续发展目标”。[8]
教育是日本社会可持续性变革中的热点主题。例如,日本学者探讨高等教育机构贡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9][10]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及实施情况,日本学者对日本环境省(即中央政府环境部)[11]、地方政府[12]、企业[13]等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在大学战略方面,有学者概述了神田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广岛大学的基本理念与方针,但并未形成结构化的分析框架。[14]从知网文献收录情况看,我国学者从教育教学视角考察日本环境教育。例如,1998年、2016年分别有学者对中日两国大学环境教育进行比较研究[15][16]。整体而言,知网收录相关中文文献中,从大学战略视角考察日本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十分稀缺。
本研究考察的大学战略规划文本来自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国立大学法人机构制定的六年期“中期计划”。[17]“中期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教育研究计划、财务计划、业务运营计划等。本研究对七校的第4期中期计划(2022—2028年)中大学推动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举措进行了群像研究(见图1)。研究重点分析学习与成长层面的四种资源,这为大学在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实施变革的具体措施提供基础。在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研究识别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建设、社会协创四个方面,以此关联大学的价值主张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七校中期计划包括19项具有较高一致性的大学建设战略目标,其中9项目标完全一致(共性),10项目标部分一致(准共性)。本研究识别了19项目标中明确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将其分类汇总为在三个维度上的七项价值主张。三个维度包括作为法人机构的大学组织机构维度、作为大学共同体主体的师生维度、作为大学与外部关联的社会维度。7项价值主张包括“学习研究职业支持”“劳动环境平等尊重”“大学文化多元包容”“国际影响人才荟萃”“研究交融前沿创新”“应对难题变革社会”“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日本大学的价值主张与具体措施,日本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5项,即“提供优质教育”“消除不平等”“建立可持续发展城镇”“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产业与技术创新”。表1列出了大学建设战略目标中的5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表2列出了大学准共性战略目标中的9项可持续目标。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七所大学在中期计划中陈述了各具特色的整体性大学定位和综合性战略目标(见表3),由此显示了大学“应对难题变革社会”与“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整体而言,为满足大学在三个维度的7项价值主张,从而实现五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达到大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大学需要提升学习与成长层面的资源基础与实现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的变革措施,且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下文分别从战略管理中的学习与成长层面以及组织职能发挥的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网络层面探讨日本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学习与成长层面分析
大学的知识、人力、信息、组织四种资源是其进行持续性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与基础[18],学习与成长层面描述了大学如何将这四种资源进行整合。
(一)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大学整合内部教育和研究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创造和应用知识、建立大学的学术生态;同时大学建立与地区和产业界等社会力量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发展与变革。
教育环境建设着眼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不同大学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强调将学生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对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欲与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国际人才培养、社会人才培养与研究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国际人才培养面向日本国内学生与外国留学生,通过开发国际交流项目与评价体系、增加海外留学人数、增强留学生语言教育和支援等方式实施。社会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特定职业的专业化教育、与产业界合作的产学共创教育等方面展开。研究人才培养除却强调培养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跨学科背景、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等素养,也注重通过产学共创教育培养博士生及博后的职业素养及可转移技能。此外,不同大学有其独特的治学氛围与人才培养制度。如京都大学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自习的精神”,能够自主寻找研究课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研究环境建设主要举措包括促进跨学科研究、强化优势研究领域和发展新兴学科领域、构建国际化研究中心、优化管理和经费制度、吸引年轻研究者以及树立学术规范等,其中前三项举措往往集成使用。例如,东北大学实施了三段式研究环境整顿:第一阶段聚焦推进材料科学、自旋电子学、未来医学和灾害科学的本校优势学科领域,第二阶段推广跨学科研究合作并创立国际研究集群,第三阶段凭借前期积累支持研究者进行自由和多样的研究活动。优化经费和管理制度则是通过促进财源多元化和加强大学研究管理功能而展开。七校都将吸引年轻研究者作为本校各项整顿措施的首要目标,通过加强研究人员在年龄、性别、国籍上的多样性,优化博士生奖学金制度和留校任职制度、建立灵活的转正机制,实行国内外流动的循环型任期制度等方式吸引年轻的研究者。此外,作为维持学术环境的基本原则,各大学明确树立学术规范,在防止学术不端、研究经费的不当利用、信息泄露与建立监察制度等方面有所规定。
在产学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三项主要举措包括加强与产业界合作网络、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实施产学共创教育。首先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网络要求大学、投资者、初创企业、大型企业建立联系;促进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初创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企业家内部人际网络。其次通过开放的研究创新机制,缔结大学与私营企业间合作协议,以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促进同产业界的良性循环。最后为实施产学共创教育,既包括大学面向产业界核心人员实施继续教育,也包括产业界面向大学博士生、教职工等群体提供多样职业道路选择、实习机会与技能培训。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整合的两项主要举措为形成教育支援制度和改善教工劳动环境。教育支援制度面向四类主要对象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支援:弱势学生群体发展、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经费。弱势学生群体包括女学生、留学生、残障学生和贫困生。其支援措施包括提高女性入学率,在项目、课程、奖助金、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支援弱势学生群体等。对于社会学习者的支援指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博士生的支援集中于协助职业选择、培养职业素养、支持教育研究等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支援主要通过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减轻教师负担、重新评估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经费的支援面向年轻教师,将年轻教师和中坚教师的研究费用分开,以便年轻教师就任后就能顺利展开学术研究。
改善教工劳动环境的目标是保障劳动环境的多元、平等与尊重,主要举措包括增强多元化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多元化体现在大学不因年龄、性别、国籍、残障等因素影响人员雇佣,注重提高女性和年轻教职工比率,为年轻人、女性、外国人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实现人员的多元构成和推进劳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数字化改革。流动性体现在大学对教职工进行能力培养,提供研修学习机会,实行交叉任职制度(cross-appointment system)。
(三)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与保障信息安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备更新、业务运营的数字化与效率化等,并且将数字化改革推向社会,将大学的学术资源数字化,建立面向社会公开的“数字图书馆”。保障信息安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一体两面。保障信息安全贯穿大学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教育、研究、业务运营的全程,在保障质量、效率的同时保障信息的隐私与安全。
(四)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建立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社会合作两个方面。大学治理体系要求巩固内部统筹机能,让校内外专家参与大学经营,促进设备的维护与资源的社会共享,在校长的领导下构筑强韧的统辖制度;财务方面,大学应寻找多元化财源,进行资金的风险管理和高效利用,实现大学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评价监督方面,大学需基于客观数据进行自我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公开。大学治理体系的强化为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一些大学还具备特色的内部管理制度。例如,名古屋大学与岐阜大学组成东海国立大学机构,实行“共同治理制度”(shared governance)。
大学—社会合作包括地方合作与国际交流合作两个部分。地区交流合作主要通过各地区的大学、政府机关、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展开。其中名古屋大学相对特殊,与岐阜大学打破学校界限进行资源共享与研究交流,促进东海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为加强与海外大学机构的联系,建立战略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联合研究与资源共享。例如,广岛大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教育研究方面的协同效应。
知识资源的整合为大学在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校园建设、教育研究、社会协创的变革措施提供知识创造的环境基础,且与提供优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得作为大学变革措施实施主体的学生与教职工的待遇得到改善,且与师生价值主张及消除不平等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校园建设、教育研究、社会协创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条件,且与产业与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组织资源的整合使得大学实现在内部与外部的教育研究及业务经营的系统构建,为大学变革措施的效率化实现创造条件,且与机构价值主张及建立可持续城镇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三、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分析
经过学习与成长层面对于大学资源的整合,大学进一步展开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建设、社会协创四个方面的具体变革措施,以践行大学价值主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方面包括进行可持续发展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的继续教育、国际与跨文化教育四方面措施。可持续发展素养教育指进行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样性与包容性、全球公地(global commons)等可持续相关理念的教育,培养日后促进地区或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东北大学还将可持续发展素养教育融入与环境不直接相关的课程与项目之中,促进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使学生具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养。[19]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乃至引领社会变革。大学通过与伙伴企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地方政府等机构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联合伙伴企业与初创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与创业教育的机会;通过开展体验学习、校园兼职、志愿活动等,培育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此外,大学也通过阐发创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认同与理解。如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在2022年曾面向新生深入阐释“创业”的内涵,指出创业比起关注私人利益,更应当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创业者需要具备应对风险的挑战精神,但更应当具备察觉社会诉求并予以解决的关怀能力[20]。整体而言,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还是为了启发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并帮助他们拥有解决此议题的决心与能力。
符合社会需求的继续教育指大学以企业、地方政府等组织为对象,施行继续教育;通过扩大教育项目的人员规模,强化大学的社会参与。与发展创业教育一致,发展继续教育同样需要大学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通过产学共创的方式,实现人员与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大学通过培养人才驱动社会变革,除却面向在校生与年轻研究者,还通过继续教育向产业界核心成员传递未来社会相关理念,实现更为直接的社会参与。
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指通过国际教育项目与国际合作网络,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引进留学生,同时提高学生的异文化理解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在世界范围内活跃的国际人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往往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解决可持续发展危机也要求跨越国家、语言及文化的壁垒,通过全人类的合作与沟通,共同解决可持续发展危机。由此,大学注重培养国际人才,能够通过多种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并找到最佳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怀抱着和平的信念,为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大学举办国际与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动力在于为师生开拓视野、促进学科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当今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而尊重、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是可持续素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素养。大学在战略规划中持续提出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教育目标4.7“到2030年,确保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目标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紧密联系。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四项主要举措包括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多跨学科研究、社会与文化多样性研究。第一,数字化转型指大学使用数据模拟的研究方法,推动防灾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建成数据密集型社会;同时警惕并防范数据密集型社会带来的社会分裂、碳排放增加等负面效应。第二,产学研合作指建立组织与组织间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共识下的合作,打通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壁垒,实现人才与资金的流通,联合进行研究与创新,推动社会变革。第三,多跨学科研究指联合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推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在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及学科领域的交互,实现人文社科的复兴并开创全新的研究领域。第四,社会与文化多样性研究指进行有关性别、多文化共生、社会包容、无障碍设施等领域的研究,面向社会传播研究成果,提升日本社会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上述四项研究举措出发点均为大学运用研究成果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在大学参与未来社会构想方面,特别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警惕隐患方面,不同大学的理解和设想差异较大,因而大学选择的组织策略以及相应的科研策略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东京大学对于技术革新保持批判性的质疑,既肯定技术革新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又指出该变化往往无法预料,因此重点倡导进行“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时刻警惕技术带来的危害。[21]在此背景下,东京大学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多跨学科研究、社会与文化多样性研究,以技术革新为本推动社会发展,辅以人文社科的观点,以可持续的、多样性的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以求做到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
与此相对,京都大学关注技术带来的危害,强调技术带来的问题无法凭借技术本身解决,倡导需要回归哲学,从人的视角反思现今社会形态下人类该如何面对本心来创造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行动模式。[22]因此,京都大学重点通过人文社科促进跨学科研究,大力推动人文社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以及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三)校园建设
校园建设的四项主要举措包括建设可持续校园(sustainable campus)、数字化校园、支援弱势群体、营造多元对话包容的环境。建设绿色校园与推进社会绿色转型的关系可以类比于建设数字化校园与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其中大学都构成了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纵观世界各地不同大学,可持续校园建设的共性重点是“绿色校园”建设,主要举措是以校园为中心进行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通过校园空间的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来引领和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
数字化校园不仅指通过数字技术改革校园的教育研究、业务经营、劳动环境;还包括研究数字技术,以大学为据点推进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东京大学使用数字技术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如引进点播课程(on-demand class)、推进线上教育、课堂采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同时设立数字化转型本部,集结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人才,进行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并在校园周边形成知识产业集聚,推进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转型方向的企业投资。
支援弱势群体主要指支援身为年轻人、女性、外国人、残障者的学生或研究者,协助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研究活动。其中又以对女性的支援尤为突出,即构筑性别平等的大学环境。日本国立大学协会于2011年2月起制定《促进大学性别平等的行动计划》[23],京都大学作为参与成员之一,在2014年提出的“window构想”之中,用“w”指代“女性与世界”(women and the world)的相关目标,进行一系列环境与支援制度的调整;截至2020年,京都大学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基金、配置大学及附属医院内部的母婴室和托儿所、整修女生宿舍、实行“女高中生应援大使”计划以提高女性入学率。[24]
营造多元、包容、对话的环境首先建立在对于上述弱势群体的支援措施之上,大学重视多元化群体的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理念,从而以大学为据点推动多样与包容的社会的形成。此外,大学通过朋辈支持、启发项目等方式促进大学不同成员间的对话与沟通,实行包容性教育。除却以上“硬件”措施,大学还注重塑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2021年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面向新生的演讲专门阐释“对话”的三重内涵:以寻求真理为目的的对话、与他者达成共感与理解的对话、在误解中调和的对话,以促进学生对于对话的理解。[25]京都大学校长湊长博同样在讲演中强调“对话”与“共感”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人与人的距离拉大的今天,更应当细心体会他者的感受。[26]
(四)社会协创
社会社会协创的四项主要措施包括地区合作与绿色转型、政产学研用共创、大学发起初创企业、地区医疗生态建设。地区合作与绿色转型指大学与大学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居民及企业合作,共同解决地区绿色转型问题,如碳中和、原子炉废炉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例如,广岛大学提出“城市与大学构想”(town & gown)[27],推进作为地方政府与居民与大学的合作,实践广岛大学的“碳中和x智慧校园5.0宣言”[28]。
政产学研用共创指联合政界(政)、产业界(产)、学术界(学),促进资源共享与共同研究,应对老龄化、产业衰退、能源转型等问题。例如,京都大学自2019年发起“京都产学政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组建“京都超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盟”,包括京都大学、京都市以及理光、安田产业、软银、三洋化工等产业代表,共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为推动京都大学内部的资源循环、节能和创能举措,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教育项目,维护与支持面临人口减少困境的京都山区,面向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座谈会与博览会。[29]
大学发起初创企业指大学构筑与地区及产业的合作机制,培养创业型人才,建立地区实践型的初创企业,并促进不断产生附加价值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建设。大学能够从支持特定研究成果应用的企业与机构获得投资,实现大学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增加大学发起的初创企业,从而实现大学研究创新成果的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研究型大学具有卓越的医药和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高度重视地区医疗生态建设,其主要举措为:以大学附属医院为中心,培养医疗人才、进行医疗领域的研究,并与地区合作构建安全可持续的地区医疗生态。可持续的地区医疗生态建设包含多个维度,如构建以患者为中心、能够应对大规模感染及灾害的医疗制度;通过任务的分担和转移减轻医疗人员的负担,并协助医疗人员的职业发展;通过数据化方法推动医院管理、研究、财务与医疗人员评价体系的改善等。以大学为中心建设的地方疗生态有效促进了健康、卫生和教育三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建设。这类协同也体现在大学引领与支持的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教育两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发展上。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比较和汇总分析了作为战略规划文本的七所日本国立大学向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交的第4期中期计划。基于案例研究策略、内容分析方法和战略地图模型,本研究总结提炼了具有代表性战略规划意义的日本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举措,以此协同实现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学对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与支撑。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发的总方针即“中期目标”统筹之下,日本大学尽管实施各具特色的措施,仍能在大学建设战略规划中保持总体方向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突出体现为大学致力于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与整合。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大学尤其重视与地区的合作,推动大学、政府机关、企业的合作,动员社会的不同成员共同推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革。日本大学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不仅限于气候与能源等环境相关的目标,即实现绿色社会,还着重于建立数字社会和包容性社会,关注技术与文化方面的转型。特别是在大学与社会协创领域,除却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国立大学,地方大学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加强关注的对象。
整体而言,本研究对于日本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如发动大学优势学科、加强大学与地区的联系、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推动多元平等包容的大学文化及社会氛围的形成等。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不仅需要培育人才,进行创新型研究,也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以大学为中心,团结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与人才,共同推进大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2020年4月1日,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成立,名古屋大学与岐阜大学两所大学并为一个法人。故针对名古屋大学的分析采用《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第4期中期目标·中期计划》。
作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赵湘 钟周;日本东北大学教育研究院 刘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