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两学分”-手机版亚博

高校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两学分”-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经验交流
热门排行

高校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两学分”


2023-02-22 阅读次数:

时至今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冯凌燕都忘不了读博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她的一位导师在北京某一流高校兼职。某次上课时,刚写下几行板书的他被学生叫住了:“老师,您的字写得太潦草了,能写清楚些吗?”

“事实上,这位老师是知名书法家,他当时写下的也是漂亮的书法字体。”意识到学生只能接受一笔一画的“印刷字”后,那位老师感叹道:“看来同学们还欣赏不了传统书法的艺术之美啊!”

“那已是多年前的故事了。”冯凌燕告诉《中国科学报》,近些年,高校的艺术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当下的艺术教育已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曾经那位老师的感叹如今是否已经消失?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高校要积极建设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两个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可毕业。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接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电话时,国内某高校大二学生刘哲(化名)已经修完了两个艺术课学分。这不是因为他所在学校“执行政策”速度快,而是因为相关政策早已经施行多年。

据北京师范大学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主任郭必恒回忆,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发文,规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采用学分制的院校,毕业生必须取得两个学分方可毕业。

此后,相关部门还曾在2014年和2019年两次重提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作为学生毕业条件的要求。

“本世纪初以来的20年,可谓是艺术教育逐渐‘学分化’的过程。”据郭必恒估计,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已落实了“两艺术学分”政策。至于为何教育部此时再度就此发文,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再次强调’”。

这20年也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

郭必恒表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美育的政策要求,并由教育部细化为实操性规程。“这使得国内高校逐步了解了行动路线图——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并推动学生广泛参与多种艺术实践。”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20年12月,全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认同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升,甚至有一线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几天,刚刚获知学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性质的艺术课。

然而,在“红红火火”的背后,艺术教育还有“冷清”的另一半。

为修完两个艺术学分,刘哲在大一时选修了一门“美术鉴赏”课。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只抢到了这门课”。

“每个人都必须修,所以大家都在抢,抢到哪门算哪门。”至于是否喜欢,刘哲笑了笑,“谈不上”。

引发刘哲“吐槽”的还有授课形式。“老师给我们看了几幅以前的画,讲了讲时代意义等。说实话,真的没啥用处。”

刘哲一再强调,他对艺术本就不太“感冒”。而另一所高校大二学生周伟(化名)却一直对艺术很感兴趣。

周伟所在高校将两个艺术学分分别设成理论、实践两门课程。目前,周伟已经学完了理论课的课程。然而对于这门课,他却直言“不满意”。“课程太过仓促,老师没办法讲得特别充分,有些内容我挺感兴趣,但没等深入领会,老师已经讲到下一个部分了。”

“风过无痕吧。”对于听课的效果,周伟如此形容。

至于实践课,虽然被安排到了下个学期,但通过打听,周伟已经有所了解,“只是教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在期末交一幅艺术类作品就算结课。我觉得这种收获甚至不如我中学时的类似课程”。

对于上述现象,郭必恒直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各高校是否按照要求开设艺术课程,而是艺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问题。

艺术教育不必“阳春白雪”

虽然身为工科生的刘哲一直强调没有精力学艺术,但他也承认“如果课程有些意思、不是简单‘走形式’的话,还挺想去听听的”。

只是,这样的课程在目前的高校中好找吗?

两年前,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周娟对南京市内10所本科院校的艺术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0所高校中,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式主要为课堂授课和线上授课两种。课堂授课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是ppt讲解和多媒体视频播放。在周娟看来,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明显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艺术因其学科特殊性,部分理论知识晦涩、无趣,灌输式的讲解只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变得易如反掌,如何在纷繁的艺术类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综合变成当务之急,简单的课堂讲授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她说。

冯凌燕也表示,艺术教育一定要重实践,特别是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直观地参与到艺术过程当中极为重要,不论是亲身参与艺术创作,还是听音乐会、听歌剧……

“只在教室里谈理论对于没有太多艺术积累的普通学生来说,一定会觉得枯燥。”她表示,只有先有美的输入,才有美的输出。也只有被艺术震撼过的人,才有动力听理论的总结。

然而,这种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当下高校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

郭必恒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而且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不会考虑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区分,导致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同时,在大课堂的公共艺术课上,教师只传授基本知识,学生得不到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导致其学习兴趣一落千丈。

回忆起上艺术课时的情景,目前正在读大三的学生刘超(化名)想了想:“只能说老师讲得挺‘详细’的。”

至于何谓“详细”,刘超进一步解释:“感觉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细,也比较有条理,但就是觉得不像是上艺术课的感觉,好像和其他课程没什么区别。”

周伟也在受访时直言,在高中上艺术类课程时,自己尚且能在课上课下与老师有一些讨论和交流,然而在大学的艺术课堂上,类似的机会却少之又少……

对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郭必恒坦言,除了通常大家总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之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即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本身的某些误解。

“很多人总倾向于将艺术教育视为形式古典、内容高雅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艺术教育自然也是‘阳春白雪’式的,但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他表示,其导致的后果便是艺术教育在视野上打不开、在形式上放不开。

“艺术教育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是开放的。”郭必恒说,比如,民间艺术算不算是一种艺术形式?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民间艺术,特别是高校所在地的民间艺术纳入艺术教育视野,便可以引入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已经有高校做出了一些探索,教育部也从2018年开始支持国内百余所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但从整体上看,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依然不够。周娟就遗憾地发现,在其所调查的10所本科类高校中,竟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体现当地特色的艺术类课程。

“人”的问题

在课程问题背后,还有一些内容更值得深思。

当被问及希望从艺术教育中获得何种“帮助”时,周伟一时语塞,思考半天才说道:“希望能改变我之前对艺术浅薄、刻板的认知,再学到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和本领吧……”

这就是艺术教育之于大学生的真正作用吗?

作为我国近代推崇美育的先驱之一,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在北大提倡并主持开设艺术课程。他表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在郭必恒看来,这表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美的意识内化于心,促进道德、情操、精神的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换言之,高等艺术教育,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还是专业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素质教育。”

对此,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冯公让深以为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有一天当他离开人世时,最遗憾的不是再不能搞研究了,而是再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这应对我们有一些启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艺术促进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而人说到底又是一种依赖精神的存在,这足以说明艺术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同时,这也说明讲好一门艺术课程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

在冯公让看来,相比于技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更需要教师个人的切身感悟和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有时甚至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一特性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有体验,又能将其升华,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升华后的体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被艺术所震撼和感染。

“不可否认,艺术类教育对于教师个人的素质有更高要求,而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艺术类教师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他说。

在采访中,“优质艺术教师资源不足”频频出现在受访者口中。郭必恒便直言,目前艺术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优质课程缺乏、学生艺术学习积极性不足等,其深层次原因都少不了优质师资的匮乏。“艺术教育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没有这个先决条件,谈其他任何问题都会根基不稳。”

在调研中,周娟曾就南京某高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个案分析,发现该校目前共有19人从事公共艺术教学工作,其中5人为外聘教师,14人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中只有4位是教授,占比仅为28%。

“从文本中,我们无法判断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如何,但仅就教师数量,特别是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数量而言,很难令人满意。”周娟说。

更重要的是,在这19位教师中,只有4位隶属于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中心,其余全部来自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艺术设计学院。也就是说,该校目前专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仅占艺术类教师总人数的33%。

不过,也正是因为该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及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部门,才使得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问题还不算突出。周娟表示,在大量未设立艺术设计学院的高校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公共艺术教育者比重过低、教师年龄过于年轻化、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更加严重。

“这还是艺术教学吗?”

虽然教师的职称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其学术乃至教学能力,但两者显然不能画等号。在冯公让的设想中,高质量艺术教育原本就应该由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担任。“比如叶嘉莹先生,或者如孙道临这样的表演艺术大家。”

不过,冯公让也承认,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阶段,提升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在积极引进高质量校外兼职教师的同时,激发校内艺术教师的教学热情,并引导其更好地投入其中。

在这方面,一线艺术教师有着自己的诉求。

比如,作为音乐老师,冯凌燕一直不希望将学生禁锢在教室中学习,而是希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演出、聆听音乐会等艺术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之美,但是“现在搞任何活动都涉及经费支持,否则还是挺难的……”

钱并不是这些老师们面临的最大困扰。

采访中,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教师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正常的艺术课教学——

“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我们要写非常详细的教案,要有ppt和教学日历,要制定每一项教学内容的分数标准,还要对这些标准的意义作详细说明。课堂上讲授的每一项内容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要对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甚至要可追溯……”该教师表示,这样的管理模式看似规范,“但这还是艺术教学吗?”

冯凌燕讲述了一位国外知名指挥家的教学故事。“比如,他想和同学们把一件作品表演好,首先做的并不是看乐谱,而是带他们先看一场画展,或听听音乐会,哪怕只是在大自然中聊聊天,有了这些前期积累后,才组织学生演奏。”

“现在看,这种‘上课’方式简直就是一种‘散养’,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艺术的交流才是最自然、最舒服的,才能获得最大收获。”冯凌燕反问,“我们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允许这样教学吗?”

对此,郭必恒表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于艺术课教学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其实套用了对人文学科甚至理工类学科的教学管理模式,但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在授课内容、方式,乃至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方面有着明显不同。“这给艺术类教师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阻碍,也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艺术教育队伍中优秀师资人才的严重流失。”

“总之,在我们一直呼吁给学生创造学习艺术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意到,艺术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呢?”采访的最后,冯公让问道。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