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想法
我们国家自从扩招以来,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一般考生和一般人高不可及的象牙塔,学生的数量是从前的两三倍甚至四五倍,大学从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变成以提高全民素质的基地。
由于招生对象和数量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伴随着扩招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已经在新形势下走上正轨了呢?从几年毕业学生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我们这里只是谈成才的问题,从学校、院系、专业和教师的反映来看好像满意率并不乐观,普遍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远不如从前,特别是体现不出专业的特点。
中文专业历来被称作是“万能专业”,能够到任何单位工作。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过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扩招之前,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能达到要求,因为他们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经受了严格的训练。可是令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的是今天中文毕业生有的在读书期间连一篇真正自己写的文章也没有作过,更甚者有的连自己的自传也写不了。造成这样情况有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从学校的方面是应该考虑改革一下人才培养的机制了。
由于延边大学是民族院校,中文系成为特殊系。虽然学校扩大了在全国招生的范围。但是中文的特点应该不发生变化,社会仍然需求中文人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的培养方案是存在问题的,不能适合中文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要多下功夫。在基本知识的学习上就已经存在问题,课程设置和安排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文学理论课程,这是极其不适当的。新生刚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走来,大部分对于文学尚且没有什么感觉,就接触在他们认为是高深莫测和枯燥无味的理论,简直是一种折磨和煎熬。从实际效果来看可以说是很不好,虽然大部分学生凭借高考应试的死记硬背的本领能够结业。但并没有几个真正了解文学理论为何物,等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理论的缺陷和欠缺是非常明显的。问及理论的问题,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说是原来就不知道。文学理论的学习必须在对文学历史、文学作品有了起码的了解以后才可能涉足。在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硬要学理论简直就是盖空中楼阁。所以像文学理论这样属于中文“上层建筑”的课程还是放在二、三年级较好。
对于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不能仅仅考虑学校的利益平衡。在1996年合校之前中文系属于师范专业,那时候涉及中文专业的演讲、普通话、书法、教学法等课程均由本系教师讲授或安排,历来效果很好。中文系学生在省、市、学校等各级各区域的演讲比赛屡屡获奖,甚至延边大学演讲闻名省内外。那时候普通话、书法、教学法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受到极其严格的训练,可以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绝大多数都是胜任的。而今天呢,昔日的辉煌已不再,这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落伍了。
合校以后成立师范学院负责中文专业的演讲、普通话、书法、教学法等课程的讲授,好像是整合了教学资源,实际上不能够适应中文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是公共课,上课的学生多,学生不可能像以前在本专业那样受到严格全面的训练,面对众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也不可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讲授与辅导。比如上演讲课,直到结业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在课堂实际演讲的锻炼,演讲稿写作也是要求不严格,教师也不可能做到精心指导,相对以往中文专业学生的演讲水平相差甚远。
演讲、书法、普通话本来是中文专业的基本功,可是合校以后在非师范的中文综合专业竟然不与师范专业同步开设这些课程,使非师范的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的不到应有的训练,这是极其不正常和不应该的。这些基本能力的欠缺在毕业以后将直接影响到就业和工作。试想一下,作为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普通话说的不标准,汉字写得拿不出手,说话演讲语无伦次将会给人什么印象?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出现几年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们经常说现在毕业生找工作难,固然有人才的供求矛盾,但是作为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能够胜任将要面对的工作吗?作为学校有义务尽量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都是有益处的,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真正为学生的前途着想。
对于中文专业学校应该把所有涉及专业技能的课程划归中文系自己解决,回到合校以前的人才培养的轨道。我们中文现有的师资力量足以适应演讲、书法、普通话、教学法等各科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不欠缺任何一门课程的师资力量与水平。这样做远比现在由师范学院负责好得多,因为:一是能够使所有的中文专业学生都得到应有的中文技能训练,而不仅仅局限于师范专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大有好处;二是由于师资与学生比例的合理,使学生能获得更多的锻炼和指导;三是作为本系老师任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感相应都会提高,有利于教学相长。
我们并不主张其他专业也如中文完全与师范学院脱离干系,相对于其他专业中文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演讲、书法、普通话本来就是中文的看家本领,与专业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虽然在其他专业也涉及但并不是专业的特点和基本技能,其他专业也几乎不可能像中文系一样拥有这些课程的全面师资力量。这项改革是迫在眉睫的,晚一天实施,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将是损失。
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上,我们应该实行导师制。现在学校基本上对学生实行松散的管理,虽然有导员负责学生工作,更多的是行使行政执行管理职能。况且往往一个导员负责一个专业四五百人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能面面俱到。如果实行导师制就可以解决学生培养的许多难题,让导师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负责学生的培养,对整个大学生活给予指导。对于每个老师来说,每届负责几个学生完全可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生在导师那里不仅对于自己的成长得到指导帮助,更能得到人文关怀,导师也可以在做具体学生工作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学生成才也会有成就感,同时会增加整个专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专业建设。
另外,现在人文学院施行的周末讲坛应经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好效果,但是相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还相差很多。对中文专业来说,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性很强的讲座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讲座不必局限在教授副教授吧,韩愈不是早说过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况且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关键一切要以培养人才为最高标准。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毕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