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创立和谐校园
—以延边大学社会学学生为例
构建和谐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主题,也成为学校的主题。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知识这么简单,还应提高学生们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性
延边大学是民族地区一所综合性大学,朝鲜族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注意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理想和较强的政治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又有差距,如不加以特殊重视,则极容易引起发一些特殊问题。
1、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在民族地区创办的大学,应当针对民族学生聚集的实际,切实加强民族政策教育,搞好民族团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民族界限,坚持同一标准,统一严格要求,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审慎缜密、冷静应对,避免把个体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在选用学生干部时,不仅考虑学生的个人特长,也兼顾民族比例。
2、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地区的高校,应以发展地区经济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学校要经常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提供心理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之间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要大力宣传民族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在班级提倡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习惯,注重民族学生的不同习俗。在生活上给予民族学生以特别的关心与爱护。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应对措施
现在的大学生从总体上说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喜欢展示自己。同时,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快速适合新的环境、应变能力强。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受到娇宠,使得他们道德素质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的在赌博、酗酒;有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就沮丧颓废,丧失学习的动力;有的学风不端,经常旷课,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睡觉、聊天、收发短信;有的考风气不正,舞弊作假。
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健康、温暖、活跃的学习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曾尝试性地开展了“师生交流月”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往传统的大学生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搞,教师基本置身其外。而开展“师生交流月”活动,则解决了老师和学生融合的问题,活动是由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完成,活动的原则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习第一,兼顾文体”。我们所进行的师生交流月活动,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具体活动,我们作了如下设计安排。
一是开展“五四”书画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兼顾了朝、汉比例,书画亦是以朝语、汉语两种形式展开。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参与即有奖。在人文学院的宣传栏上,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共同展出。
二是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师与学生增加了交流与互动,在座谈会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见解。针对学生的意见,教师们现场答疑,也推动了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是开展寝室送温暖活动。在这一项中,由系主任和辅导员共同到学生寝室进行探望,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在沟通中“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尽力去为学生解决问题,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四是举办师生运动会。师生携手奔驰在运动场上,交流了情感,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友谊。
五是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春游活动。我们在都是一家人的思想氛围中,组织师生到户外郊游,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在郊游娱乐中培养师生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说明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创立和谐校园。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校园的和谐。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优良校风,推进和谐校园创造条件。
作者:人文学院社会学辅导员 郑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