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校风建设与历史教学改革
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校风建设。
一、 充分认识学校创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各项重要职能。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当今世界局势剧烈变化,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重视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将更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能力。因此,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应当切实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在学校内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承担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重任的、富有创造精神和智慧的积极建设者。而培养学生这些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学校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校风。
因此,面对如此繁重的学校创新校风建设任务,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创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研究采取相应的有效途径。
二、 研究采取学校创新校风建设的的有效途径
学校创新校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意识
要抓住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这一关键,注重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通过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我们要弄清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根本性问题。
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思想上已经达成共识,就是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相应形成新的办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在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专业智慧,从而不断发展其创造能力。
第二,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很大的规范性。过去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成绩优秀,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更缺少创新精神。
要想解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的现存问题,就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突出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建立一个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才是体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要使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形成使学生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三,以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形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动力
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当其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就需要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高等教育制度本身追求的是创新,因此学校的整体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等都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更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传给学生,使之掌握创新的钥匙。这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他们接受实际的锻炼,不断增长其才干;举办充满激情和理性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在课外、校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自己。
三、在学校创新校风建设中开展历史教学改革
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要依托学校创新校风建设,通过结合史实具体讲授有关科学的历史理论,特别是科学的现代化理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理念、现代意识、求新思维、创造潜力。具体要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改革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承认,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和持续不断的,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遵循国家所强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方向,适应信息时代大学发展的需要,努力形成包括学科主干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位一体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
第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抓住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大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他们的形式思维逐步发展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需要认知基本的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意义?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世界扩张的史实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既肯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积极意义,又要颂扬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斗争的业绩和精神?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运动,仍然会出现机会主义甚至修正主义?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复杂历史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二是在他们的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而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部分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这些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世界近代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基本史实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大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相对而言有创见的思索。
必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努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探究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做法:
其一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指导阅读有关史料。实践表明,他们不满足于掌握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而是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课堂讲述和讨论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其二是多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凡是涉及近代化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重点、热点问题,我们都先向学生设置疑问,提示学生不仅要分析这些历史重点、热点问题的重大意义,而且要锻炼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其三是分析和综合历史现象,比较其中的异同点。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四是通过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首要的就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于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