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诸要素的几点思考
和谐社会已经是我国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作为培育人才、创新知识的高校应该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住五个大的要素,即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笔者认为,这“五学”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构建和谐校园,使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和谐要素。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五大和谐”要素
一是学者。对于学校来讲,悠悠万事,学者为大、学者为先。没有学者就没有学校;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学者是学校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于学者来讲,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代表这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二是要形成某些学科的创新团队。三是要十分关注学者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我们在这三个问题上,不因为万事以学者为大,就放松对学校学者、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松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教学水平和方法,他们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需要通过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使每位教师在做学问前首先做人,以他们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去培养学生,使他们早日成人、成才、成功。
二是学科。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靓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也可能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先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明智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如何培育学校的优势学科,是一项战略性的问题。优势学科指的是学科整体上的优势地位。但是在优势学科建设中,我们也不要忘了学科优势的问题。对于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另外,学科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框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加以确立和调整。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必须树立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的观念。
三是学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术是重要标志。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来看,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包括通常认为的著作、论文外,也包括科研发明、技术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等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学术的评价是衡量学科、学者水平的标准。关于学术,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大学的功能上,认为只有论文和专著才是学术。论文和专著确实是学术,但实际上,学术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中解决重大问题的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学术成果。也就是说学术成果的概念和现代大学的功能是相联系的。
四是学风。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风是必要保证。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能否跻身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之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
一个学校的学风是这个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校的学风是随学校的历史慢慢延伸开的,是随着这个学校的发展慢慢确立起来的。但是,有历史渊源的学校在创立之初就奠基了自己学风的核心内容,包括现在各个学校都有的校训。校训是一种办学的理念,是学校的一种风格、品格,也是一种学风。这种学风会在学校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形成,在发展中不断确立起来。所以,学校的声誉和学风有关,学校质量也和学风有关。
五是学生。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生是根本对象。高校的以人为本,在根本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质量高低的基本方面。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授大学生以知识,育大学生之能力,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是培养的最终环节,对学生不仅要关心他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还要关心他学的东西能用到什么程度。我们学校现在不仅关心学生的招生与培养,而且高度关心学生的就业。
当然,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如果你不理解大学生,否则,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根本做不好。
二、构建和谐校园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五位一体,构成了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主要要素,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营造浓厚的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首先,应造成教授、学者之间“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和谐氛围,包容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同时,充分发挥院长、专业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关键作用。其次,行政管理人员要善待学生,善待老师,营造尊重人才的和谐环境,改善机关行政作风和服务态度。
2、加强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而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更加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3、构建和谐的创新团队,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是我国当前科技工作的重要特征。同时,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省、地方重大项目,能为国家和地方做出重大贡献,也能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支持,从而集聚优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我校情况来看,构建和谐的科研团队,构建和谐的创新团队任重而道远。我们知道,当代科技的创新不仅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集成,必须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从而为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的创新团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牢牢抓住自主创新的培育和提升这条主线,以期达到科研团队及创新团队间的和谐。
4、尽快建立高效和谐的大学组织结构,进行流程再造,改“金字塔”为“扁平化”。现代大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系统,要实现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不仅要保证学校正常地运行,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长期以来,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了职能式组织结构越来越显现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多的管理层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通,不利于资源共享,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影响了综合效益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流程再造,改“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应该是有利于上下之间信息畅通,有利于组织综合效益的提高。同时,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间应该职责明确,协调发展,由职能变为流程,做到部门与部门的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保证管理高效率,办学高效益。
总之,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全面发展为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授、学者、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全面构建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构筑学术科研大平台,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校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