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农业学科发展现状与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面对党和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机遇,高等院校农业学科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如何进一步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以适应社会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农业学科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农业学科面临的问题
(一)有利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现行对农业的保护性发展政策,如“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加入wto后的“绿箱政策”,对农业的直接保护转向间接支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性政策;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农业学科提供了巨大的科技平台。
2、挑战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学科提出了新要求;“轻农思想”使农业教育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低及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给农业学科带来了新考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综合化和国家“扶强不扶弱”的投资政策,使农业学科面临着新挑战;农业教育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各种保护性政策在实践中难以体现和到位;农业教育与行业结合有所减弱,使农业学科面临着新问题;随着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正确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利益和矛盾,使农业学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支持农业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有待优化。
(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个体之间发展不均衡,学科梯队建设和硬件建设步伐较慢,特色学科较少;硕士、博士授权学科少,授权点分布不均。国家重点大学授权点较多,地方院校授权点较少;已有的学位授权点均集中在老专业,新专业没有学位授权点。
2、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断层,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缺少高水平、高层次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尤其缺少世界一流水平的年轻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不多,研究经费不足,个别导师甚至无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支持力度较弱;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研究生的选题与导师的科研联系不紧;学位课程内容与本学科科研成果融合不够,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本科课程重复设置等现象较普遍。
3、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与重点学科建设规律相矛盾。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学科建设的执行单位和学科负责人的责权利落实不够,学科负责人应对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及其实施负全责。院系是以一级学科建立的,教研室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设立的,重点学科放在哪都不合适。重视学科建设计划管理,忽视质量管理,缺乏健全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的管理不够到位。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是兼职从事行政管理还是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2、新形势如何做好高级知识分子工作,既严格要求,又宽松环境。
3、人才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导致人才从农业院校流失的现状如何应对。
4、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如何使其适应新形式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要求。
(四)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考评考核体系如何尽量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难定量的工作,如教学质量的考评、干部的考核等。
2、各个岗位的考评考核体系如何把握相对的平衡。
(五)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究深度有限,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不稳定,特色不突出。
2、重研究,轻转化的思想比较严重,科研工作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不够,成果转化率低。
二、农业学科的发展对策
(一)传承优秀办学传统,确立时代特色的办学定位
总体应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两个环节,围绕三个着眼于”的基本思路。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农”这个重点;把握两个环节:把握教学和科研这两个关键环节;围绕三个着眼于: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着眼于学校客观实际的需要——突出区域优势。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要求,农学院确定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
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院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院之路,以特色求发展,以条件建设为保障;规模适当、注重质量,多层次、多规格育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
办学思路:
坚持“依法治院、学科兴院、开放活院、特色立院”的办学方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水平学院。
发展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以农科为主,积极发展涉农和近农学科,将学院建设成为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长白山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并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在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等农业学府。
类型定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
学科定位:以农科为主,积极发展涉农和近农学科,不断改造、充实传统学科,逐步建立起以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善创新的农业高层次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省,辐射东北亚,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
办学特色:
学院充分发挥区位、民族和资源优势,构建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借助地处长白山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构建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作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重点学科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在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延边黄牛保护与开发、水稻遗传育种、苹果梨栽培、烟草栽培及食用菌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2)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以特色开拓学科前沿,以前沿研究推进课程建设,以课题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3)面向东北亚,推动国际化进程。发挥地处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和民族语言优势,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学者、选派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赴国外攻读学位、以“3 1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并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开展合作研究等形式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活动,拓展了国际视野,增强了战略思考能力,有力的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
(二)完善学科建设,整合优质资源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建设任务,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农学院结合整体发展战略,确定主要建设农业生命科学学科群,下设三大平台,即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延边黄牛保护与开发、农业生物技术。以“有利于学科间交叉与渗透,有利于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学院办学实力”为宗旨,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丰富学科内涵,强化优势特色学科,改造传统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和基础学科,促进涉农学科、近农学科和非农学科间的优化组合。
1、紧紧围绕“提升特色学科的重点、突出优势学科的亮点、拓展新型学科的增长点”的办学思路,加强学科建设。在强化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突破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增加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3个校级重点学科。体现特色,突出重点,集成融合,提高内涵。规划到2020年,构建起一个传统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一定影响,特色学科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新兴学科具有发展潜力的多层次学科布局。
2、“以人为本”,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出一流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造就一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使每个学科都应有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科带头人。农学院为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了“218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即经过三年的努力,全院培养2名左右能够带领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延农学者”,每个专业1名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左右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现已确定了1名延农学者、6名学科带头人、2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改革研究生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不相吻合的现象。
3、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层次精品课程。在现有6门省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和7门校级学科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打造2门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6门校级优秀课程和6门校级学科主干课程,争取实现四层次精品课程体系。
4、注重基地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教改特区”。教学基地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保障,是教学的组织平台,孕育新的活力的试验田。在这个“特区”中不论政策、制度还是管理都应该以满足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宗旨。学院现有“农场”、“果园”、“牧场”、“动物医院”校内教学基地和“延边华龙集团”、“珲春市板石镇人民政府”、“长白山研究院”、“东方熊乐园”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正积极筹备“珲春板石苹果基地”的建设,全力为创新人才培养铺设实践平台。
5、凝练特色和优势,打造“名牌专业”。 为加快特色建设,突显学院的优势,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学院特制定了“铸就个性化名牌专业”的“名牌专业工程”,其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突显个性发展,凝练特色和优势,加快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院的10个专业经选拔和研究,最终确定“动物医学专业”为名牌专业。同时为借鉴国内著名高校各名牌专业的建设经验和特点,在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获得支持,学院已有7个专业与国内高校各名牌专业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
(三)培育“德才双馨”师资,培养“知识创新”人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优质师资力量。为满足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培养领军人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院制定了“造就个性化名星,成就个性化名师”的“名师工程”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三农的名星工程”。“名师工程”,主要任务是在全院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知名教师和高水平教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我院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名星工程”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学院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和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并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强化师资队伍梯度建设,储备师资后备力量和科学研究项目。
2、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路径和实施蓝图。农学院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和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课程教师梯队。本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设立了院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创新教育实践课题”和“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以此提高创新教育的层次与质量,挖掘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态度,给学生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
3、促进“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开拓学生视野、启发科研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课题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毕业课题设计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才能使学校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优势优酬,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为调动各个层面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所有办学资源的活力,去年农学院拿出5万元基金表彰了一批科研及科教兴农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科研人员和部门。并且,农学院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通过机制创新,激活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k值教学管理法)》,抓住教师课时酬金这一具有杠杆作用的因素,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内因,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把科技创新放在工作的突出地位,充分发挥区位、民族和资源优势,立足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三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1、培养团队精神,发挥整体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实现重点突破。农学院借助地处长白山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今年一举争取到了“延边黄牛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良种肉牛选育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大项目。
2、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入生产第一线,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生产实际作科研。农学院本着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民主商议、突出特色、引导扶持的原则,对学院负责的延边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个乡镇和9个试点村进行了重点帮扶,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各村实际,编制了工作规划。
小 结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国内知名高等农业教育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上仍需进一步努力和加强,争取早日与国内知名农业院校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