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创新意思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模式的思考
目前,我校紧紧围绕本科教学评估,广泛深入地开展第六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暨“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活动。这次大讨论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主题,探讨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提升教育理念;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学术趋势,以便加快实现我校的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一、培养外语人才的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的目的和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外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也叫做传统型。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只凭着一门英语或日语、俄语,尚可作为应聘的敲门砖。但以往那种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外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性培训,仅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外语,由于主要进行技能训练,外语专业毕业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
2、随着外向型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的提高,那种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加上英、日、俄、韩型人才,就变得十分抢手。为此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需要培养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具有较深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交际型》人才。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将研究文化与语言差异融合在一起,从语言的层面上诠释文化在语言使用中所蕴含的多样性指导教学和语言实践。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单方面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因此,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3、培养复合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来的。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外语专业的人才的需求,直接推动了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的日益国际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减少。而二外水平好,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复合型外语人才受宠。相比之下,外语专业出了基础知识外,主要是文学和语言两个专业方向,把单科型外语专业便成为复合型,不仅要精通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也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但是决不能弱化外语专业学科地位。口译技能是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标志性特征。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核心仍然是英语。但企业招聘英语人才热的背后也有不少苦衷。其中,多数口语不流利,真正懂制造业,国际贸易规则,出国洽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4、近几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精神息息相关。创新型人才则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培养新目标。要有创新意识、能力和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同时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很多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专业选修课与有关的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一个科学的标准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尤其是,要把外语语种学生出国留学纳入到本科教学改革进程中去。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支持和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访问、考察合作。这说明了破除偏狭的外语工具观,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趋势。
二、复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措施
目前一个比较超前的想法是,与其在外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如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人认为,外语专业保持传统外国语言文学的特点,以语言学为自己的课程。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需要复合型学科。复合性学科人才的培养引起较大的争议。许多外语院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似乎还不够充分、深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有待探讨的问题。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探讨,办学特色项目建设还不到位。学院人才培养特点,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那么,如何真正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拟定或制定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专业必选、任选课、实践环节等教学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的设计上,如何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没有认真探讨和思考。课程的设置既要参照大纲要求,也要兼顾师资情况。尽可能根据能开设的课程来定。这无疑给教师也提出了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正在苦苦寻求自己发展之路。
其一,目前专业课时相对减少,共同课时相对增加。许多教员不予理解,牢骚满腹。担心学生外语水平和质量的下降和滑坡。传统专业重头课是技能课和文学课。要适当削弱和淡化传统的语言学、文学课程。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除了语言文学之外是否考虑到从国外学成回来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问题。是否改变外语是语言类、这一传统观念来引进人才,聘用人才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外语教师跨学科进修相对比较困难,面临着将来的研究方向如何评审的问题。就是说复合型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受到一定的挑战。给师资队伍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其二,强化优势和特色,调整结构,明确重点合理布局,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外语专业学科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单位提升和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国别研究,地域研究的单位。可以依托中朝韩日文化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为平台,更好地开展国别、区域研究。提倡多样性,认同多样性,培育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如,新增俄语专业面临师资短缺,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但有专业发展前景,有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从今年03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来看,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撰写对比语言文化的相关论文也不少。如俄语的《朝俄颜色词对比》、《论汉俄民族数字文化》、《俄朝语词序功能对比》、《俄朝动植物喻词对比》,《韩国和俄罗斯饮食文化对比》、《中俄茶文化及其对比》等。27名毕业生当中90%的毕业论文都涉及到了中、朝、俄语言文化等诸方面,开始进行广泛的基础性研究。
其三、日语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当中,主要是三国语言文化对比。其中3/2以上的学生选择有关中日韩文化比较的题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名起点班的选题当中3/1的学生选有关战后日本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模式、日中企业成本管理对比、商务礼节等等。今年本人指导4名论文,其中2名撰写的是有关经济、经营方面的论文。说实话,我不是经济、经营学专家、是外行。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阻止他们或拒绝指导此类论文。也许这些学生的兴奋点也在这里。应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如何挖掘这样的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先不谈学历职称的话,有的科目是由在国外读过该当学位的人来承担教学。如在日本读过经济学、经营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法学等。其涵盖面、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也许这些人才比起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更精通日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或有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但是,从校级人事部门的处理问题上,招聘、引进这种人才方面有一些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通过国内外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尤其青年教师尽早定向,力争专业和语言符合,能在两个战场上作战。充实外语复合型师资队伍。
其四、对英语专业来讲,现开设几门专业性质的课程,如两个英语教育班、一个四语种班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类工具型培养模式。英语专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语言优势,可以下设国际文化交流,外事管理,旅游、国际新闻等专业方向。就是说,我院目前的英语专业两个教育班当中是否考虑开设经贸英语、旅游英语的专业方向的问题。因为只凭着英语八极证书,教育专业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就业优势。但是,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全新的培养方案,要兼顾师资情况、尽可能根据坚实的专业特长。另外,起点班四年时间大部分投入语言学习,掌握知识语言压力大。应加大改革力度,引进几门精品开设讲座,有力推进通识教育。
其五、非外语专业的改革,要使外语与经济、文化、人文、科技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加强多语言、多语种的外语技能训练。在这方面,国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经济管理法学院,不设外国语学院,而在某一个专业方向上必须掌握该国的语言。如区域经济系中的中国经济专业必须掌握汉语,韩国经济专业必需掌握韩国语,日本经济专业必需掌握日语。外语就是他们研究某一专业的工具,利用这种方式弥补学生专业研究方面的缺陷。这对目前我校只注重英语,忽视区域教育和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对象国外语教育模式,有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有很大启发。
综合我院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要求外语专业人才既要精通外语又要精通一门专业或几门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提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另外,如何复合学生不脱离外语学习,又可以学到专业知识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学科交叉、知识综合,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人才的措施。既鼓励外语专业学生选择双学位模式,加大实施弹性学制的力度。再则,英、日外语四语种班,集中、英、韩、日为一身,并与外贸、金融、涉外文秘、国际经济法等专业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