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摘要:高校担负着集中培养社会需要高级专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教育要创新。高校教育要创新要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观念;“师德”;“师能”;课程结构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后,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正在引起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未来社会要求每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在众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一批知识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中坚则是一大批比尔·盖茨式的人才。未来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国际上,我们面临着世界各国飞速发展的压力;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企事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会被抛弃。江泽民主席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是人才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超越、突破的能力。进取、开拓、创新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对全体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唯有人民具有这样的素质,个人才能适应时代,国家才能加快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应当突出创新教育。
一
高校的创新教育[注1]涉及到未来人才和人口的素质,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代表中华创新的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在产生过祖冲之、毕升等一大批杰出创造英才的华夏大地上,创造精神受到了过多人为的摧残。据调查,我国目前大学生中95%以上人的创新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他们在毕业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难以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高校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的大本营,担负着集中培养社会需要高级专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创造性教学。要实现创造性教学,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
首先,把“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观转变为“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因此,学生获得知识越多、掌握知识越充分,则越有学问。然而“多识”的仓库型人才是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就是一种知识不断创新的经济,这就要求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转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的知识基础上,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创新。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教育学生虚心求教,更要鼓励学生努力超过老师等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创造的思想离不开创造的氛围,这种氛围要靠教师用爱心去营造。爱心是激发创造力的“催化剂”。
2)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好奇心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凡事不但问“是什么”、“为什么”,还要问“怎么做”;不但要“问得准”,还要“问得深”;不但要“老师问、学生答”,还要“老师导、学生问”。
3)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要教育学生树立自信,敢于向教师挑战。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权威,而要标新立异敢于创新。
4)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仅有想法还不够,想得好不如做得好。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人人参与、人人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