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什么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是人的基本特性,但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需要后天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伯顿提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点是:(1)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学生被作为一个人看待,使他受到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被重视。(2)使每个学生懂得自尊,并学习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3)每个学生应当不停留在自己明白的事物上。(4)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害怕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学生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但我们国家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设计新型的教学环境,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 环境设计的原则
尽量把学习情境并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习与生活接壤;尽量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加强语义知识和形象知识的连接;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
这一原理并不是要求教学必须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起,而是要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和总的设计原则。根据认知建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可采取两条互逆的途径: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设计顺序,即遵循逐步分化和逐步统合的原则(奥苏贝尔的观点)。运用这两条途径的共同前提是,教师对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能精细了解并且始终以形成学生优质的认知结构为目标。前苏联60、70年代出现的“单元教学法”使用的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两条途径一般进行交叉使用。在奥苏贝尔的多种学习分类中,在他的逐渐分化和统整协调的内容设计原则中,明显的体现了交叉使用的原则。斯皮诺(raan spiro 1991)的概念与案例构成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的知识表征理论认为双重表征知识能加强学习的认知弹性,促进语义表征和图像表征的结合,清除单纯语义表征的弊端。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对二者交叉使用的又一理论依据。学情境、增加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下功夫。
二、大胆尝试,增加学生体验
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就充分注意到了尝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该教材以加强听说、加强表达、加强实用为原则,处理好了基础与实用的关系、处理好了阅读和说写的关系,让学生边学边用,向所谓的“哑巴英语”挑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我所执教的《电视摄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即使对于教学中没有提到的拍摄技法,也不妨去尝试,很多的主观镜头、很多令我很感吃惊的构图就是在这样的尝试中产生了,由于经常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用独特的构图、用光表现平凡的世界,2004年底,我的学生以电视短剧《母亲的纯净水》一举获得吉林省电视台举办的dv作品大赛一等奖,为我校争得了很好的声誉。
三、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学生表现自己创新意识的时间和空间
师生互动,真正体现学习主体的尊严。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的设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教材既包含文字教材,也包含配套的音像教材,对于知识点、技能训练要点设计了许多问题情境。在这些问题面前,在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语言环境面前,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则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情感随着认识过程紧密平行交叠着发展、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教师对事业对儿童的热爱是教师教学时情感的总源泉,教师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前提。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多种激励的方法、手段使学生自始自终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坚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思维途径,启发学生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表现主体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掌握。在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主动思维的关系上。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作用的发挥,所以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下进行的。但教师的帮助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启发只能起到点拨、诱导的作用,真正的分析、综合、推理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所以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组织自主的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看知识、技能达标的程度,还要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否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讲,创新意识的体现就是看在教学过程中有无求知欲望,想不想说、想不想问、想不想做;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敢说、敢问、敢做;创新能力的体现就是善说、善问、善做。
概括起来说“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其基本框架及过程,对教师而言是:诱发学习兴趣,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组织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方法上点拨、诱导,情感上激励,多层次地给予公正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明确学习目标、感知学习内容,参与探究活动,学会思维方法,有新的发现,获得成功体验。
四、建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感受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激活学生创造的火花。多媒体教学网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开阔的视野,全新的内容,立体化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活跃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我们知道,信息流动过程有三个循环。第一个循环是“环境一感觉登记一高级加工一反应器一环境。”这是我们未采用现代媒体之前常用的一个基本循环,流经这个循环的信息量将随传播技术的进行逐渐减少。第二个是“环境-现代媒体-感觉登记-高级加工-反应器-现代媒体-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通过这个循环渠道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量将越来越多,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将是学习史中划时代的转变。第三个循环是在高级加工区内进行的循环。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评价来进行意义建构,并要与原有结构进行交流与融合,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地快速进行加工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再生创新都在这个循环中完成。而学习的基本要求在于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接受外界信息刺激之后,不能仅停留在能把这些信息进行储存、记忆、复诵这样的层面上,而要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学习者要有意识地指导自己把学习过程再向前推进,把新知识同化、融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丰富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进行学习的中级目标。创新学习是最高级的学习过程。创新就是对未知事物及其内部关系的推断、认识,并对未知问题提出手机版亚博的解决方案,使它得以顺利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问题解决了,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更新的、未曾有的知识、本领,这种学习就是创新学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高级的过程,也是最高级的层次。我们教师通常的教学设计也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汁、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前两个层次的教学设计与学习机制有密切的联系,它涉及到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学习目标中应增加两个重要内容: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知识大多不能在过去的课堂上学到,因为它不是教学目标内的内容,试问我们曾花了多少时间去学习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学习呢?答案是完全没有。学生根本就没有学过该如何用脑,“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正是试图成为这样一个火种,使人们了解、认识信息是如何被加工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如何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服务于我们的信息加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和设计人员应有意识地根据信息加工的二级三循环过程合理地安排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学到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等技能,以实现我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利用多媒体校园网,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打开方便之门,多媒体校园网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转变,是由外在的纪律控制向内在控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更安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发现,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分的习题时,情绪愉悦,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显著提高。
五、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学生走出课堂,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协作,大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文本语言、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都为网络化的协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公告牌、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虚拟教室都各具特色。
● 通过bbs进行的协作学习
● 通过e-mail进行协作学习
● 通过聊天室进行学习
● 利用新闻组进行学习
● 通过netmeeting进行学习
● 利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 利用ftp系统进行学习
● 通过协作学习资源库进行学习
上述数字化的协作学习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另外一种场所,它能突破时间及地域的限制,提供更简便的交流信息的方式,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员够可以进行交流、协商讨论,以最快的方式得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与观点,并能直接将自己的想法传给对方。这种教学场所的提供,让学生有了另一份参与学习、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
其实,教学本应无处不在,实习工厂、外景拍摄场地、学生的宿舍、图书馆甚至于食堂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教学场所,就看我们的教师怎样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