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学院大踏步发展
创新不仅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创新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50多年的发展经历,是一部几代人教师孜孜以求、锐意创新的历史。
一、优良的创新传统
1949年,延边大学成立之初,汉语言文化学院前身便率先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汉语教学,这不仅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的,1955年正式创建汉语言专业。为了拓宽专业发展的领域,在具备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基础上,专业开始把教学与研究的领域扩大到朝汉双向翻译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朝鲜语的视角来与汉语进行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开创朝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先河。为了巩固、扩大研究成果,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前沿的交流,1985年,当时的汉语系创办了《汉语学习》杂志。2000年学院从拥有多年对韩、朝、日、俄留学生的教学经验的角度出发,决定适时扩大自身的影响,提升学院发展的空间,主动向国家侨办申请,最终被确定为全国22个华文基地之一,2001年又申请被国家汉办确定为全国10所支持周边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随着办学领域的不断扩大,2002年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明确面向韩、朝、日三国,做出建立对外汉语专业决定,同年得到教育部批准。为了给对外汉语专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增强其教学、实践和科研实力,2006年学院向国家汉办申请在韩国设立忠北大学孔子学院。在汉语言文化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几代汉语人积累丰富办学经验的过程,是凝炼鲜明办学特色和创新传统的过程。
二、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2.1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
延边地区是典型的双语双文化地区,有着对内、对外开展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这为我们开展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领域。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韩、朝及其他国家韩裔韩侨到我院就读,而且也将成为汉语言文化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2.2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朝鲜族学生为教学对象;以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朝鲜族院校中的汉语师资及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级语言学人才为中心任务。民族特色始终贯穿于汉语言文化学院办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时,都紧紧围绕着保持和发挥这一特色,并由此形成了符合民族教育发展的具有我院自己特色的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2.3辐射东北亚的地缘优势
汉语言文化学院位于东北亚金三角位置,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有着地域毗邻的优势。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学院,与朝鲜、韩国有着天然的语言联系,使双语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更多没有汉语基础的韩国人,为降低语言不通带来的麻烦,把工作地选在延边,把留学选择在汉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远东地区来我院留学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使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自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积累。
2.4国家强势推广汉语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不断深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汉语热”,国家从政策、资金给与重点支持,使我院两个专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与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交流的日益深入,使韩汉双语人才稀缺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向投入,为我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保证。
三、创新为学院发展注入活力和希望
3.1、教育理念创新
办院理念的创新是其它各项创新的理论起点。我院十分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从民族汉语教学为主,到面向东北亚,再到“走出国门”拓展办院空间,提升办学层次,经历了几次飞跃,不同的理念创新,给学院带来不同的发展机遇,使学院不断从一个系单一专业,发展为拥有两个专业的学院、三个重要基地、一个国家及期刊,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院。
3.2、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在我们学院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提供适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展的教育服务。第二是面对朝鲜族考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进行目标化的培养。
3.3、培养方案的改革
培养方案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具体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我院把创新精神和原则始终贯彻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中去。在培养反感中体现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加强主干课程”的育人理念。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做了工作。
3.3.1、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地位,突出专业特色和方向
专业主干课程的定位和建设决定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人才知识结构,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在全院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讨论和座谈,借鉴国内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成功经验,我院对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把现代汉语、双向翻译、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和写作等五类课程定位为学科主干课程,在学时和学分上给与适当增加,在学期分布上注重连续性和循序渐进。在对外汉语专业加强了“日语精读课”,由原培养方案的2学期128学时增至新方案的4学期256学时,强化了日汉互译的基础。
3.3.2、整合专业辅助课程,删减部分非重要课
在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将与其他相近专业区分度不明显、对专业特色培养和主干课程支撑意义不大的辅助性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删减。对于原培养方案中开设3个学期共96学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开设3个学期共96学时的“文学名篇解读”、开设6个学期96学时的“古诗背诵”分别调整为2个学期共64学时、1个学期共32学时、1个学期共32学时,在降低这些课内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提高对学生课外自学的要求。删除了“秘书学”、“阅读技巧与训练”、“朗读与书法”、“文学语言等课程”。
3.3.3、在尊重教学规律前提下,兼顾就业与深造安排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择业和考研的情况,在坚持由浅入深科学安排课程的前提下,兼顾了就业和深造的需要。一方面降低第七学期的课程总量,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另一方面将实用性较强的如“汉语文教学法”、“应用写作”、“日译汉”等课程以及与考研相关语言学类课程安排在这一时间段,学生学完就可以应用于择业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3.3.4、强化课程内部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对于原培养方案中翻译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开,任课教师不是同一个人,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的情况,新培养方案将翻译理论课和实践课捏合,增加学时,由教师自主安排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数。这保证了教师不重复课程内容,紧密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也便于评价每个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确保因材施教。
3.3.5、对汉校毕业生开设韩国语课程,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汉语言专业每年都招收近30名来自汉校的朝鲜族学生,他们基本没有任何韩国语基础,不能与朝校生一样选修“现代韩国语”等课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的培养方案给这部分学生增设了“初级韩国语及实践”和“中级韩国语及实践”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保证这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韩国语。
四、师资队伍培养创新途径
教师队伍建设决定学科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梯队建设,学院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制定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政策。鼓励学院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出国讲学,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的真实环境体验,积累教学科研经验。为学院教师提供一年以上出国讲学的机会,我院已于韩国外国语大学签订长期选派教师计划,通过以上手段,我院已有四分之三的教师有过出国任教的经验,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翻译、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训练,确定了“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思想和原则。
在双语双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我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校拥有中文、朝文等相关专业的师资优势和朝汉兼招形成的汉语学习环境等优势,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还拟在敦化建立语言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深入到汉族家庭之中去生活和体验,使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也能够亲身感受汉民族的生活和习俗,促进对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与韩国的多家大学建立了联系,并主办了首届汉韩汉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不但扩大了与韩国的业务交往,而且也成为学校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之一。
三基并重 即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即是从教育的基本规律着眼的,也是从语言类专业具有应用性特点的角度考虑的。同时还是针对我们过去“三基”教育不扎实的现状提出的。加强“三基”教育,有助于培养厚基础型人才。
三语兼通 即在精通本民族语言(朝鲜语)的基础上,精通第二语言(汉语),这是我们的专业教育,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另外,根据我校学籍管理中“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的规定,在校期间,学生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日语或英语)。“三语兼通”是我们在过去“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既符合我校学生培养的实际,也有助于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三语兼通”可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学研结合 是指学习和科研相结合。我们向来鼓励学生在打好“三基”的基础上,提前进入科研领域。事实上,从学习第二语言的角度考虑,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要涉足科研领域,如研究习得规律,进行语言偏误分析、进行语言对比等。另外,我们将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也是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通才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内外并举 即在以国内的少数民族(朝鲜族)本科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外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学生的本科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用国内的经验指导对外的汉语教学,又可以通过在对外的汉语教学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指导和开展对内的标准朝鲜语和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二者相辅相成,能够很好地促进两种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同步提高。
“五个结合”的措施和目标,即: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知识教学与课下实践训练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相结合。
六、以基地建设带动学院发展
以基地建设推动学院发展,是汉语言文化学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07年初汉语言文化学院以经成功设立三个国家级基地,即华文教育基地、支援周边国家汉语教学基地和忠北大学孔子学院。2000年2001年相继建立了华文教育基地和支援周边国家汉语教学基地,并于2002年向印度尼西亚派遣了汉语教师,不仅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也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更多的外省考生报考我院。为我院的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我院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经国家汉办批准,与韩国忠北大学联和建立忠北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为了我院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基地,至今已有两名教师、两名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暑期将由另外三名教师赴孔子学院任教。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建立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科研有了坚实的海外平台。
七、以《汉语学习》为契机,提升科研水平
《汉语学习》是我院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自从《汉语学习》创办之初,就成为我院一看会友的重要平台,通过《汉语学习》我院巩固了朝汉语言对比的研究成果,及时获得了国内外语言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使国内更多的语言界同行关注我院的发展,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如戴庆厦、王宁、沈家煊、李宇明、袁毓林、陈宝亚、齐胡杨、邵敬敏、戴耀晶、赵金铭、马庆株、许成道、孟柱亿等成为我院的客座教授。通过《汉语学习》的感召力,我院成功召开了几次国内外语言学学术会。增强了全院的学术氛围,形成了一股全院师生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使学院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创新对于汉语学院来说,是一种发展的理念,没有创新不可能有今天汉语学院的发展,创新也必将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国高校都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我们只有把我们创新的传统继续发扬,探索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才会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济 《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6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钟秉林《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金柄珉《推动教育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在开展第六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4、黄俭 《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肖金华《关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探讨》
6、任典云《刍议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7、王树祥《浅谈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
8、周婷婷《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