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加好奇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 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的“两课”教学,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三个基础,即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就我校情况而言,“两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两课”教师的付出和学生承认率并不成同等比例。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两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发展及其科学性,既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前提,也以在进行和发展中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因此,要真正把这一门课程讲好,讲得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脑又入心,一定要在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的同时,正视和抓好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当我们步入21世纪的时候,知识经济以不可阻挡的潮流进入我们的社会。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新应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依托和特征。自90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的信息业、生命工程等,它们的资本主要是知识的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主要依靠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
所谓“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和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
1.指导思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方针,并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所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四点希望和要求,强调要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强调把个人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强调把树立理想与实践理想一致起来,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些指示精神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理论研究
我们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必须创新,改革单向系统传授理论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性教育观,建立系统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制定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改革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推动力,全面带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改革。第一,提出了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我们认为“两课”教学要为创新人才打好三个基础,即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应得到训练与培养。第二,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基础,实施实践教学是必由之路。
总之,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006年初,我们教研室就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研讨,对“两课”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建设“以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全面带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明显成效。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都要写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具体做法是:第一,调整课时安排。为推进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三进”工作,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从2005年开始,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即在每年的11月份抽出2周时间,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调查研究的课题深入到农村、企业、街道等社会基层去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具体做法是:2人为一组,1人专门负责查资料,1人出去并收集第一手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为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可靠的基础。第三,2人为一组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所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对调查得来的经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查报告要求既有实际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又有对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的研究。第四,开展课堂讨论。2周的实地调查结束后,利用2周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审查学生交出来的调查报告题目和内容的质量以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调研成果和见解。讲台下的同学听完报告后,可以根据内容提出问题,台上的学生必须做出解答。这种课堂讨论,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实践效果
由于经验不足,我们的社会实践课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其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加深了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信仰,同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性,也使他们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加强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的“两课”教学,偏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授,似乎只要学会了原理,就找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实践证明,只有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到的原理,才会切实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也才能够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社会调查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调查的题目选择、提纲拟定、材料收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教师从始至终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调查报告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评比,推选优秀报告,然后在课堂内进行交流。
第四,提高了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为了提交高质量的论文,同学们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关系和资源,其采用形式之多样,观察角度之新颖,涵盖内容之丰富,往往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加强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课堂讨论。讨论课的最大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和创造性思维。
第五,不断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有很多优点。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热情奔放,聪慧敏感,富有正义感和人生追求,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但不足之处是,有些人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心理上的脆弱性,缺少社会实践经历,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不能对事物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判断,认识容易偏差。
而社会实践的内容具有直观性、贴切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领会到书本上所领会不到的东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提高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使学生明白了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总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扬长处,克服弱点,加强思想修养,坚定政治信念;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认真帮助学生树立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理想,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今后,我们继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赵培举 冯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