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未来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的标准不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应成为新世纪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目标,它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21世纪,面临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环境,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就要把教育放往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定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世界性现代化教育的湖流,在大学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手段等密切相关。
一、现行高校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存在的利弊
1.1网络教育潜在的优势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大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教育向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转变。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适应这样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表现手法单一,填鸭式灌输约束了学生的主观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平面表现和单纯的语言解释往往使学生的想象出现偏差。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加速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手、眼、耳的协调动作,刺激大脑兴奋,不断强化记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网络教育体现出如下一些优势。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与老师分离,学习过程完全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实现,须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自我设计学习过程(网络课程借助交互提出学习建议),直至达到学习目的。学习的过程是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激发灵感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无形中培养了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
②发展学生的个性。远程学习可以灵活地支配时间,并且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具备基本上网条件即可实现。学习过程是个体行为(初学阶段)到群体行为(讨论阶段)再到个体行为(自测)。与传统学习过程——群体行为(教师授课阶段)到个体行为(作业考试)比较,突出了个体作用。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为个性化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突出个性意味着个人创新,由此形成的思维灵活性及思维表达新颖性是传统授课方式达不到的。传统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被约束在教师对知识建构之上,实现的是思维求同。网络课程中学生面对有机联系的结构,实现的是思维求异。这无疑是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③学生协作精神的提高。网络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完全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于教师的交流,避免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张口的现象,增强了协作学习的弹性。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汲取他人之所长。交互方式的多变性激发了参与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始终在一种兴奋的情绪下进行。
1.2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网络课程缺乏情感交流。传统的授课方式,当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如果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冷冰冰不动声色的、毫无感情的物体,如何赋予这些客观物质以丰富的情感交流能力,这对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1.2.2网络课程带来的自闭性。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纯粹的网络学习是通过一套网络设备完成相互交流,无形中减少了与人群的直接接触。虽然网络可以将整个世界展现在其中,但毕竟是一个世界,应该承认能完全代替现实。因此应当有机地将网络课程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才不至于在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隔离了个体与群体的联系。
二、创新教育的时代性与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未来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的标准不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应成为新世纪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目标,它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教育往往不是去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思维统一,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的可能性。创新教育则是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和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创造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拔和培养适应教育的儿童。这种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疱。而是尊重学生特有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特殊性,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不在学生身心尚未充分发展时过早地给他们今后日益能够发现的东西。要营造良好氛围,而不对学生施加过多压力,不要求互相攀比,更不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统一要求。
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和谐的个性自由发展。个性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复杂性,每个人都具有其个人独特性,都应该是个别的特殊。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风络,而不能抹煞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要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整个历程,老师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独立思考与评价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要求他们对各种事物能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敢想敢说敢做,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孜孜以求,鼓励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新发现和“自作主张”。这种创新不是刻意追求的新颖奇特,而是逻辑自然发展的水到渠成。这种创新与继承和批判是孪生兄弟,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这种创新不是虚无飘渺,而是脚踏实地的开拓进取。
三、创新性教授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要教会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象科学家那样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实验教学中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实现创新提供科学探究的方法。
其次,炼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对社会创新的贡献更大。在生产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往往藏匿有重大的问题,如何才能发现它,我们只是缺乏一双火眼金睛,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经常练练学生的眼力,在教学中看似简单的现象或实验,教师可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不同问题。例如冰化成水,可以从物态变化、能量交换、还可从光学性能、分子排列方式变化等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学到很多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学生在学校里缺乏生产生活实践,就算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也苦于缺乏实践,难有发现问题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在工作一线的工人农民往往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的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多让学生动手,包括学生实验、老师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动手的应当让他们动手,不能让老师包办代替,在课外,我们更要学生自己做一些小实验,制作一些小科技作品。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第四,炼就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大脑。有了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有了一双动手实践的巧手,更要有一颗时刻具有创新思维的大脑。老的生活生产方式、习惯性的动作行为,很容易造成我们思维的惰性,而创新式人才需要一颗创新思维敏锐的大脑,要敢于异想天开、要不拘泥于现实。就象一位名人的呼吁那样,不要只把幻想留给了童话作家,科学创新更需要幻想。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要大胆地提出改变实验的方法和手段,要学生从中体验创新的思维,教育学生敢于向习惯宣战、向权威挑战、关公面前耍大刀耍出新花样,在鲁班门前锯出新式木头。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形式一颗创新思维敏锐的大脑。
有了一颗创新思维敏锐的大脑,有了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有了一双富于实践的巧手,更有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我想创新式人才也就诞生了,再加上我们国家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当创新式人才到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们国家出杰出人才的时代也就到来了,我们国家也就成了真正的世界强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来优化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耗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和知识的密度以及能力训练的频度,提高课堂45分钟内的每以分钟的效率。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推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呈现方式;采用图表、漫画、照片等辅助材料;还采取了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并且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增强学生自我阅读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把课堂教学变为学生锻炼能力的常设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课要学以致用分析现实问题,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回顾我国对外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格局,我组织学生观看《决策》历史记录片;讲“矛盾”这一概念时让学生分析“生产”和“消费”这对矛盾,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寅吃卯粮”的时代性;讲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时让学生进行“在机遇面前”的演讲比赛等。
四、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从中借鉴经验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新的学习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注意不用知识性的东西去衡量学生的德性如何,而是采取“双开”考试。“双开”即开卷和开放性试题。“双开”考试是素质教育重要体现,它克服了以往“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本上记条条,考试卷上考条条,考完试后忘条条”那种死记硬背和简单再现的弊端,提倡的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能力,客观上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放性试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试题设问的开放性,不是“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它能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千人一面”,“异口同声”。二是考察学生思维的多向度。三是答案设置的多元化。四是阅卷标准的多元化。采取“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
此外,还增加了口试(演讲和辩论)、撰写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等学用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最终的成绩来自于平日的学和做,更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情况,更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加上考核标准的多层次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加强,使德育教学更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实际。
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来实施和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