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子:构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手机版亚博

金玉子:构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热门排行

金玉子:构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07-06-25 阅读次数:

摘要:大学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摇篮,应该以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来促进国家创新力与竞争力的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借助于这样的平台,她能够引发对化学专业的兴趣,植入给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优越感。本文聚焦于如何构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了创新人才的内涵,通过论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学习化学的优越性,介绍了我们在化学课程改革中,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人才内涵
1、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圆(stanford research park)在美国成立,这一举措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并衍生出世界著名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也因此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
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在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在美国,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中,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2、创新人才内涵的国内定义
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决定以大学这一最具潜力的创新基地和源头为对象,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并于2000年1月确定了15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试点单位。2001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召开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正式确立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使大学科技园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创办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做好技术创新源头的工作,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应出台政策 鼓励企业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2]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3、化学创新人才
rob in son 提出“化学是中心科学”。[3] 这一意义上讲, 化学能联系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中, 一直有着独特的位置。另外, 化学与20 世纪的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紧紧相连。当前一些重大的工业生产过程基本上都基于化学过程。从冶金、硅酸盐工业、酸碱肥料、高分子材料, 一直到医药、航空航天、光电器件等都概莫能外。正像美国杜邦公司的口号那样“化学造就更美好的物质,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化学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 已在不断渗入到各种前沿科学。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化学已广泛地进入了生命科学, 并已经或正在作出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过去20 年间直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从1980 年的dna 到1997 年的a tp 至少有七八项之多, 而其它不少也或多或少地与此相关。其次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召唤着化学的加盟。就材料领域而言, 五六十年代被称为高分子材料时代。由于信息科学及信息产业的崛起, 20 世纪末进入到了功能材料时代。现在对光、电、磁、声、色、热等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富勒烯纳米高温超导材料以至dna 芯片等名词已成为当今常见的时髦词汇。
所谓化学创新人才应该是用化学造就更美好的物质,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敢于和善于冒险的精神。所谓创新意思是创新的冲动,是创新的内部动因,创新思维指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做到敏锐观察、求异思维、广泛联想,而创新技能信息搜集与加工、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分析与综合、理论归纳与提升的能力,保证创新思维的物化。在意思、思维和技能兼备下,要必须具备敢于和善于冒险,富有恒心和毅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这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4]

二、
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 化学创新人才的驱动器
我们将用驱动器这个字眼来表达设置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平台原动力。该原动力是:对化学感兴趣,兴趣升华为学习化学的优越感。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优越感
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兴趣驱动下进行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强调兴趣在化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5] 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对化学、化工学科还存在一些偏颇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21世纪是生物、信息和材料的世纪,化学正逐步走向衰亡,学化学没有前途;有人将化学与环境污染、假冒伪劣相提并论,认为化学充满危险。由于这些错误观点的误导,中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严重影响到化学化工人才的招生和培养。
恰恰相反,正如rob in son 提出“化学是中心科学”,[3] 在即将来到的材料科学领域中, 无机、有机或二者结合都将大显身手。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6] 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化学在20世纪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宣传其作为中心学科对生命、材料、信息等学科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宣传化学在所有最有趣的学科、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以及在21世纪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宣传,逐步“树立化学的美好形象”,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化学专业,并立志生从事化学事业。在“化学形象工程”中,高校的作用十分重要,除了必须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化学宣传和化学教育外,还必须从在校学生入手,认真做好化学人才的兴趣培养工作。
如何在高等化学教育中进行兴趣培养呢? 对这个问题,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我们通过教学体系的调整,本科教学导入化学史,日用化学及研究型实验等,旨在对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化学史课中介绍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意义及其启示,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应用广泛、蓬勃发展、极具创新性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使学生从感兴趣到为之自豪。学好化学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2构建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首先,不能忽视人文创新,要有得力的师资队伍。
(1)本科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一是拓宽专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二是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四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五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2)实验教学:创新是人类天生的本性,特别在实验教学中留意学生创新的天性。实验教学应提供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回归学生创新的天性。如设置实验内容,在适当的教学阶段打破专业界限,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下组织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对前一基础性实验的知识吸收同时,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
(3)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教育阶段要加强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以前学过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还应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我国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4)社会实践:提倡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提出的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对相关有价值的调查报告给与一定的学分,或试图设立多项和技能相关的资格审核制度。可以设想建立就业基地,让学生在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之后的不同阶段自愿就职于基地,(参考大连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基地见习每月600元的规定),在寻找如意的职业的过程中保证生活自给资助并在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方面更上一层楼。
(5)道德教育:给学生灌输培养创新人才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诚实与诚信理念。作为人类现代社会的基本公共道德品质之一,信守承诺、讲求诚信是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社会活动有效展开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6)教育人的责任心:
小气候受大气候的影响。培育创新人才的工程是一个大工程。只靠小部门少部分人的意思和努力是完不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教育工作者的强烈的责任感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和对培育创新人才的影响。如:在大学,鼓励大家竞争,从各种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开展科研活动,对于研究周期比较长的课题,相信不会是能立刻见成效的。所以如果真正要鼓励自主创新这样很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就要对目前的考核机制进行些调整,等等。
总之,构建化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梅萌,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职能与孵化体系,求是杂志20028,56。
[2] 毛宗万、龙莉、钟增培、乔正平、吴京洪,,高等理科教育, 2002,5 期(总第45 期)。
[3]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 调研报告《化学中的机会》,1985
[4] 裴锋,楼台芳,夏春兰,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1: 284。
[5] 张树永,宋其圣,大学化学, 2005,20: 14。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