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准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以及特异性防治和治疗原则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习掌握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材料的特殊性(主要为病原微生物),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不断发挥着独特作用。随着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于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准备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的改革尝试和初步的探讨。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的回顾
回顾近30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是先由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目的、基本原理、仪器和用品、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关键步骤重点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操作,得出已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一直沿用下来的灌输式、验证性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知道实验操作怎么做,而不明确为什么实验要这么做。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实验课后印象不深、或者很快忘掉,缺乏兴趣,对付参加实验课,甚至自己不动手,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等现象,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操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尽达不到实验课教学目的,而且严重影响了保障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因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尝试。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教学的需要,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实验课教学手段由单一的灌输式、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课堂提问,启发学生回顾和记忆在理论课已学过的内容,同时起到督促学生养成参加实验课之前,预习和掌握实验课内容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了很好的效果。再次,根据我校教学情况,实施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并且,对实验课旷课25%以上的学生不给考试成绩的措施,强调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参加实验课的自觉性、必要性。
3. 设计性试验的尝试
为了给学生创造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我们在2002级、2003级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和2004级药学、药剂专业本科生中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专业的特征,制定的实验题目分别为粪便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丸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实验安排为5次,共10学时。
实验的实施中我们采取了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验过程,提交一份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审核后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实验的最终目的是确定标本中的病原菌,并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和处理方案。
为了便于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我们选择在学期的后期安排设计性试验。此时的学生学习过免疫学理论与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如凝集反应的原理、肠道细菌的共同特点、致病性肠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等;掌握了基本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如接种环(针)的使用方法、革兰染色法、细菌的接种方法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保证了学生自行设计,实施和完成整个实验。
实验实施过程中以6~7人为一个小组,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工作、学习、科研中的团结协作奠定了基础。此外,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每一组标本中给予了不同的致病菌。这就有效地杜绝了投机取巧、抄袭和利用他人实验结果的行为。要求学生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动手,而且其结果要真实,使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实事求是的客观性有了感性认识。
设计性实验实施后,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评价远高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对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1,2]
表1 延边大学2003级30名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评价(%)
项目 很好 好 不好
传统性实验教学方法 29.0 67.7 3.3
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80.7 19.3 0
表2 延边大学2003级30名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项目 很好 较好 一般
开设设计性实验 93.5 6.5 0
开放实验室 64.5 32.3 3.2
有利于掌握知识 74.2 25.8 0
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80.7 19.3 0
4.实施实验教学必要的措施
为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尽需要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措施。
首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合理的教师梯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实验教学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听讲实验课教学、试讲和评讲通过才能上台讲实验课的原则。定期的进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教研课题与各种教学竞赛,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教学姿态、语言表达能力等显著提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其次,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有其独特的特点,实验教学的内容是活生生的微生物,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最佳时期进行实验,才能提高成功力。[3,4]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和培养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较强的人员梯队。我们采取了实验教学开始前学期进行周密计划,每次实验之前必须进行预实验,严格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参加实验教学集体备课,与带课教师协调实验等措施,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
再次,通过实验课教学与学生沟通感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带课教师近距离和学生接触。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随时了解和听取教学反应。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在理论课教学中没有详细介绍的内容,如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我国著名的现代科学家汤飞凡教授于1955年在自己身上多次试验,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等内容,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激发对实验课教学的兴趣。带课教师严格指导实验操作技术,监督和管理整个实验过程,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书,杜绝了自己不动手,抄袭他人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书的现象。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5.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队伍的层次与实验内容:现有担任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教师为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和助教3人,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1人,在职硕士为3人。教师队伍层次高,梯队结构合理。与其相反,近30年来实验教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改变。
(2)先进设备与教学:近几年来,我校购进了很多设备,有些已具备进行世界先进水平科学研究的条件,但是这些仪器设备利用率低。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很多仪器设备根本没有使用。
(3)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与经费:教学环境、仪器设备具全。由于学生实验课经费的不足,没法进行较先进的实验,如elisa实验等。此外,由于经费的限制,没法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4)教学改革与实验课程:随着我校教学改革,实验课教学时数大量减少,如今药学专业为20学时,中医专业14学时。
(5)学生数与实验课程:专业、学生数增加,教室没有变化,有时实验课安排于1-2节,晚上或休息日。
(6)实验课程与实验技术人员:尽管专业,学生数显著增加,不顾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实验技术人员由3人减到2人。
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践证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要做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为今后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芳、金桂花、李英信等,浅谈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76-77。
2.金桂花、李芳芳、孟繁平,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优化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25-226。
3.李英信、李红花、魏成淑等,实验准备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2):2466。
4.李红花、魏成淑、李英信等,充分的实验准备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