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吉:论高校创新机制的完善-手机版亚博

许 吉:论高校创新机制的完善-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热门排行

许 吉:论高校创新机制的完善


2007-06-20 阅读次数:

论高校创新机制的完善

摘要: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如何在高校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文章从现在高校教育观念创新机制下的“转型”现状,分析了以往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从学生、教师以及教育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创新教育;转型;完善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教育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既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内部的创新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高校自身而言,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尽管高校在不断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但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教育创新中,存在着哪些有利及不利因素,并不十分清楚。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建立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完善机制,有助于推进高校的教育创新。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不足而提出的,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创新、另辟蹊径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创新教育目标、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物质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教育目标是基础,创新观念是主导,创新制度是关键,创新物质是条件,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1、创新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与方向,对各个方面起着制约、导向的作用。教育创新首先是目标创新,有了创新目标,才能根据创新目标的要求,确立创新的内容,所以教育目标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它为创新活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2、创新观念
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现实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我国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等科学的教育思想。但是,传统教育中的重知识、轻能力素质培养,重传统继承、轻突破创新等现象,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事关创新人才的培养大计。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精神环境。
3、创新制度
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出现。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崇尚创新、优化结构、精简高效、以人为本、开发潜力的方针,以制度创新牵引创新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扫平制度上的障碍,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要改变以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培育模式单一的局面,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学科结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
教育观念创新机制下的“转型”现状
所谓教育观念创新,就是要用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教育现象,从而促进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观念创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观念往往反映出某一时代总体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及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从而决定人们对教育的态度,以及支持、投入的力度及方向。因此,只有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行为,才能推进教育创新的实施。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会误导教育实践、误导教育行为,严重阻碍教育创新的实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在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中,最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从“精英教育”观念向“大众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高等教育是精英型教育。精英教育服务于政府,为政府培养干部,学校不能自主考虑办什么专业,也不考虑招生、分配、就业,一切由政府安排,学校的教学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扩招,截止到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次整体性转型,用“大众教育”观念取代“精英教育”观念,必然要求诸如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教育内容观、教育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成才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审视上述教育观念,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则是教育观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1世纪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正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来决定学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和根本功能,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树立新型人才质量观,则成为教育观念的核心。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日趋多样,不仅有全日制普通教育,还有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各种高级职业培训,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不同层次的人才结构。因此,不能用一种教育质量标准取代多种教育质量标准,不能用精英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取代大众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对人才质量的评价,要从原来寓于书本、课堂的评价标准,转向社会评价:要从过去以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多少的知识性依据,转向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为依据,尤其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基本素质和实际创新能力为依据。总之,高等学校的教育观念、大学理念等,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大众化阶段”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探索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上。教学方法上,专业划分过细,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人文教育基础薄弱,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教师基本上按教材备课,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只是充当被动听众的角色,积极参与的兴趣不高;考核方式不健全,仍主要采取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模式,难以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情况,易把一般能力与创新能力混为一谈;缺乏有效调动大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上,目前高校主要实行人事聘任制。在这一体制下,教师的职称与工资福利等挂钩,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看发表文字多少万字,篇数多少,承担课题研究数目,量化地评定教师的标准。把教师的职位简单固定在某一部分而无法进行全面评估。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抛在脑后,不再重视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高校,职称评定没有一套标准的科学测评体系。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只能上不能下,一聘定终身的现象一直不能得到根本改革。高校封闭的人事管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流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造成了杰出人才匮乏,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人才不断流失,骨干教师不稳定;另一方面,平庸人员过剩而无法分离。
四、完善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完善:
1、学生主体的完善
高校创新机制的提出、发展、完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由此,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习发展之本。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结果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以人为本育人观念,就是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为归宿点,一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到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高校要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人性化教育,改变共性制约过强,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应把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优化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加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课外素质能力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摈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素质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提高。具体措施上,从课堂教学中培养、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不仅求知其然,而且求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掌握各科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先哲思维深处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在课后讨论中,培养课余开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讨论。很多灵感是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要教育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突破。
2、教师队伍的完善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种观念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3、教学制度的完善
教育创新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制度往往包含有—定的规则,伴随有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和效果,以起到实行社会控制的作用。制度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自然和社会之间稳固地联系起来,并按照一定秩序和目标行动和运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事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学校的制度,是学校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有力保障。教育创新给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带来挑战,如何建构适应教育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高校现存的制度,有的是学校自身制定的、有的是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力学校制定的,但并非学校现在的一切制度都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学制度,是一套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制度。这一制度对教学的控制过强,而对教学的支持与服务不足,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首先,表现为教育教学体制上的缺陷。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是受前苏联影响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而延续于现在,大学本科专业划得过细、过窄。比如,—些高校的会计院、系将会计划分为:注册会计、公司企业会计、司法会计,建筑合计、国际会计等专业;英语院、系则将英语划分为:科技英语、文秘英语、商贸英语等专业。学生入学时,不管是自愿还是无可奈何地调剂进入了某一专业,只要跨进了大学校门,就被限定在某—狭窄的专业学科,要转换专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学生中“不喜欢”当前所修读专业的学生占相当的比例,“学非所爱”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表现为教学模式的整齐划一。现行本科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划一,学生缺少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自由。二方面,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出,或者开出了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又不得不必修、不得不考试。大学现在虽为学分制,但却是学年制下的学分制。学校对学生统一排课、统一毕业、就业,学生不管有多强的学习能力和空余时间,不修满四年,学生就不可能拿到毕业所需要的全部半分。更为严重的是,依制度化的形式规定,所有高校的学生必须上某门课、只能用某种教材,这一门课必须上多少学时,比如高校的公共政治课。此外,用制度化的形式,把大学中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用来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一考试,如高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只有中国是如此。这种制度化的结果,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是依照模式、套路来实施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中的丰富性被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被抹杀了,这严重妨碍了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创新使高校现行规章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一步凸显,为更有效地推进教育创新,耽要克服这些弊端,以人为本,进—步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使其更科学、更合理。
高校要充分认识未来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强化质量意识,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争取既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更出高质量的人才。为此,必须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制度。首先,建立自主学习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喜欢的教师。为此.高校应开放转专业(院系)的各种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同时,加大自由选课的力度。保障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有利于培养其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完善课程设置制度。针对现行教学中存在的基础教育弱、专业设置窄、教学内容旧,课程体系不合理等弊端,高校要加大力度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再次,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改革一门课程全国共用一份试卷的英语四、六级考核制度,使大学生从费时低效的外语学习中解脱出来。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验证性式的教学与考核,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方面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地。然而,在我国高校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因素。在高校的管理体制、教育观念、规章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只有加快我国高校的改革,完善高校的教育创新机制,才能推进高校的教育创新,培养出大批能够进行科技创新、促进知识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a],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兵宽,高等教育创新研究[a],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华,问题性教育——实施大学创新教育的迫切要求[j],大学教育论坛,2005,(7)。
[4] 荣壁德,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3,(4)。
[5] 高庆、宁维卫,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0(5)。
[6] 刘文明,高校建立创新教育模式的途径[j],安徽教育报,1999(3)。
[7] 仪垂杰,多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c]。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