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琳:试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机版亚博

尹晓琳:试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热门排行

尹晓琳:试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2007-06-20 阅读次数:

试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可通过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文化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及整个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它是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1]高校的校园文化则是由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并共同分享的一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的团队意识、精神氛围及文化形态。它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对于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则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对其文化建设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它可通过学校所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文化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及整个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民族高等院校的文化发展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的一些特点。
1、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同特点
首先是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同时还由于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我国民族高校的性质以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即要导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导向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陶冶。[3]
其次是差异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族语言,有21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这种众多语言文字共存的局面,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言语学习心理各有不同,而且不同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又会造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适应过程。诚然,教育具有统一性,且学校教育规定着主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民族高校色彩斑斓的、已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校园文化,正是在一种主流文化涵养深厚的氛围中,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光芒。
再次是稳定性和辐射性相统一。一所学校从创建到一步步发展壮大,凝聚着—代又—代人的心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代表了学校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特定条件下民族风俗等多方面的历史积淀。这具有及其强大的稳定性。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对校园文化不断产生冲击,校园文化也会对外部世界产生辐射。民族学生群体本身对社会文化充满新鲜感,渴望接触社会,加上网络信息化的影响,外部的信息不断进入校园,也就加大了外部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最后是自主性和创新性相统一。高校校园活动特别是民族高校学生科在科研及课外活动一般由大学生自己独立组织、安排,这样能更好地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更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理念,并着力于培养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4]
2、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西方教育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行业的逐步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都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面临着严重冲击。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这种冲击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强烈。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看成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他们“分化”、“西化”的野心从没有动摇过。
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布局结构的变化,自主择业、人才供需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把大学生推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压力,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5]另外,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或者有所认识但措施乏力,在物质形态文化、办学形态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战略思考、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比较困难。
最后,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人们逐渐注重经济取向,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取向,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以及某些领域违背社会道德和违法乱纪行为的蔓延,在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同时,由于青年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叛逆;喜欢追求浪漫、新奇、刺激、发泄的感官刺激,而通俗文化的文化模式正好与青年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他们爱听流行音乐,看外国影片,喜欢追星,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乐意接受通俗文化的影响,却丧失了对艺术价值的审美情趣,造成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以物质利益为导向、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难以提倡的现象的发生,高校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不良现象。

二、发展少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人才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作用的过程,校园文化所构建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都有潜在的影响力。我们必须要对校园文化加以调控、引导,使之发挥正面功能,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的目的。
1、抓基础,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做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建设优秀校园文化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健康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特别要构建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不断丰富高校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的泛滥,引导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抓特色,坚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工程
坚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工程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校园文化缺少或失去自己的固有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我国各高校校园文化都在共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主流文化影响之下,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共性。但是,这种共性不能以一种文化的缺失为基础。应该看到,当前,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都能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中,依然有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操守和文化自觉。但是,从社会价值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对特色问题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仍待加强,必须在保持自身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从民族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民族特征、办学传统、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特点等方面出发,从学校发展建设的历史中去提炼校园文化,从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校园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去创造和实现校园文化。对于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有益的校园特色文化成果,要及时进行总结、提炼,使其升华为校园文化的个性标志。
3、抓外围,坚持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
长期受到不良外部环境侵扰的校园,其文化建设很难开展起来,进而会影响到学校的育人工作。由于,民族地区一般都地处偏远或边境地区,其民族高等院校也深处其中,很容易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校区建设要有“趋利避害”的思想,尽量远离不良的社会环境。大学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洋溢特定的文化美,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有机结合。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幽雅活泼的校园氛围,会对师生的道德情操、自律修养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校园建设规划,要符合建筑本身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尽量融入到优良、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中。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力求使各类校园景观彼此协调,相互映衬。要开发并利用好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注重对学校历史、学科特点、校风学风的挖掘,注重启迪师生的审美、赏美、护美意识以及道德修养和爱国爱校精神,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于一体,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6]
4、抓载体,坚持突显学生的主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学校的道德风尚、发展目标、行为习惯三者结合起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活动促活跃、以活动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而学生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文化活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学习文化、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即在文化娱乐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应努力拓宽学生活动的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反映时代特点,使学生乐于参加;同时注重引导,提高活动的渗透性,加强效果的辐射性。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则要在传统学生活动中,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切实把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的熏陶、社团文化的养成和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5、抓管理,坚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将会体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等软实力,广大师生在和谐校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都会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方面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矛盾,有效整合学校内部各种力量和资源,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7]而校园制度作为校园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是规范校园活动的标准和尺度,是校园活动正常开展和校园有序的基本保障。要通过校园文化制度的实施,把遵守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转化为内在认同的自觉行为,使整个校园活动沿着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校园管理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作用,努力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制度与机制相结合、激励与处罚相结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以点带面,稳步发展,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不断推进校园管理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少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永恒的课题。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注意充分发挥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时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8]活跃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激励作用。现代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能只依赖于正规的教学途径。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底蕴等人文素质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要在高校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把理性的德育教育播撒在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德育教育,从而提升人生境界,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全局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兼备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是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直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人才和科技作为一种成果,孕育和生长在大学的特定校园环境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影响着高等学校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精神状态走向未来。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
21世纪的中国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抢占、争夺的阵地,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以文化渗透的形式来实现他们的“和平演变”的阴谋。如果不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就会给敌对势力造成可乘之机,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大力加强理论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用先进文化去引导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谊用先进理论、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优秀传统等去帮助学生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先进导向,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高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科学与学做人统一起来,努力塑造德才双馨的全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民族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设一流的先进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大学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纵观高校发展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全体教职员工起着的凝聚人心的作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吸引并团结着不同教育背景和专业背景的教职员工,调节和激励教职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教职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地位。今日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校园建设的竞争,是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竞争。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参与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以及优良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感染力、约束力。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和命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环境的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建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形成浓厚的具有影响力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必将对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长期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是广大校园人精神生活的具体的体现,也是他们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构成相对独立存在的小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发展具有熏陶、促进和约束作用。广大的师生员工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需要休息、消除疲劳,而高雅的文化生活可以使他们消遣娱乐、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精神上得到愉快的享受;同时,校园师生也需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表达感情、表现自我、丰富自我、调整自我,与其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经验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交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学校也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校园精神的弘扬,促进校园师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校园师生进行潜移默化、无声浸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9]
参考文献:
[1] 杜项菲,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成涛、于立群、李含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国冶金教育。
[3] 董悦、韩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 董悦、韩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 成涛、于立群、李含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国冶金教育。
[6]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7] 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前沿》,2007年第1期。
[8] 张会萍,论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时空。
[9] 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前沿》2007年第1期。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