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光: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手机版亚博

曹小光: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手机版亚博
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部门简介 | 高教信息 | 高教动态 | 法规政策 | 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的公告 | 下载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手机版亚博-亚博全站手机客户端   新闻   创新论坛   教育教学研究
热门排行

曹小光: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007-06-15 阅读次数: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摘要: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性思维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文化环境、教学、培养模式、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性思维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方面应该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校园网、广播站、板报等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邀请卓有成就的专业人才,与学生见面谈心,做学术报告,巩固专业思想,吸取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传统保守意识,克服心理压抑感和自卑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使之具有创新观念,懂得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利的创新教育。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营造民主气氛。
1、管理体制的民主。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迎合学生的多样化职业兴趣,这样就要求学校多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2、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3、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二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产生的错误和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三)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中,以传统的分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位置没摆正,教师注重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因此要进行变革。
1、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①学生在教学前进行自主性预习,自己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请老师解疑;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③学生学会自我表现评价和自我控制。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造力的提高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化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一是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课,让学生在广博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开设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生的创造素质。如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技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放式思维,要熟知学科领域的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能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能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在探讨问题时,既能考虑到问题的必然性、绝对性、因果性条件,又能考虑相对性、偶然性条件,目的是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提供更具体、更明确、更深思熟虑的意向,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观点和方法。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作为大学生能力测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出题、阅卷方面应体现对创造性思维的肯定和鼓励。出题时尽量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创新思想为考查重点和主要内容,为考核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要尽量出一些设问灵活、情境新颖的考题,加大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同时要求在阅卷时要有比较强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不能用僵死的标准答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尺,对学生答案中创新性的结论,要予以肯定和合理的评价;相反,对那些答案与论文内容僵化保守,缺乏主见的,要予以适当扣分。这样,就能使学生敢于突破旧有的理论观念束缚,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凸显。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把系统的心理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建设一支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并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为他们提出正确的调节方法,使其摆脱心理压力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重拾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2、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磨炼的结果,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有遭受挫折的可能,因此要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要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发展,使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造成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不能根据环境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践活动不仅是验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知识、提高认识、发展真理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发展智慧、丰富想象,提高能力的自由场所。所以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潜能,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事物发展趋势和行为效果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塑造出有智慧、有才干、有个性的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的实践条件、更有效的实践引导。
(六)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1、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2、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目前,学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手机版亚博的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433-2733823;2732205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