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吴晶、黄小希)新华社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教育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还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等作出详细规定。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地要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我国将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考制度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刘奕湛、郭丽琨)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张力说,《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多元录取机制主要包含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等五类。对这五类录取方式,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过许多探索实验,现在纳入纲要对体制改革的设计,将成为今后积极推进的组合措施。随着多元录取机制的健全,教育体系将力争不遗漏任何有成才期望和有才华的学习者。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考招生舞弊事件和高考加分混乱现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理目前的各种高考加分政策。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加分项目,必须保留的应降低分值,以保障全体考生公平地参与高考竞争。
此外,针对小升初和中考等考试,《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我国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刘奕湛、吴晶)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有专家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手机版亚博的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开始探索在高考中加大能力测试的比重。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试卷中的课本知识在一些地方高考的自主命题中已降至20%,其余内容则是能力考察。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我国将组织开展教育改革10大试点工作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刘奕湛、白振)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10大教育改革试点包括: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教育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我国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黄小希、王聪)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必需”。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求“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统计显示,经过连续几年的财政专项扶持和扩招,2009年全国1.4万余所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达到873.6万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别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将以制度保证中小学生减负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吴晶、程志良)孩子的书包为何这么沉?面对家长日益高涨的减负呼声,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通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减负。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在具体操作上,《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学生“减负”的关键是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负担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也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针对这种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1世纪教育研究员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要想切实减轻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还要推行对学生的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教育规划纲要》对此也作出专门的改革部署。
我国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
新华社北京7月29电(记者吴晶、王聪)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这是针对我国近年来不断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去年在10省市开展的校园安全状况调查: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等仍是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此类事件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指出,校内安全事故发生,主要归咎于一些学校安全意识淡漠、责任缺失。一些学校存有“重善后、轻预防”的错误的校园安全观。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此外,针对我国许多学校只有门卫、没有安保的情况,《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了校园安全的大环境,提出“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
从1996年起,我国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不仅开展主题活动,还向学生赠送安全知识挂图、意外伤害保险等。今年上半年,各地教育部门针对频发的校园治安事件,启动校园安全日报告制度,并联合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